川普頻頻高喊製造業回流,要求蘋果、NIKE等企業「回家」,卻忽略現代製造多數由海外代工體系支撐。供應鏈轉移並非搬家公司操作那般簡單,而是一場關乎資本、技術、人力與法規的大規模重組,不僅成本驚人,風險也難以掌控。
拜登政府時期推動的「友案外包」政策,讓企業可安心在東南亞與墨西哥等地設廠。如今換人執政,政策反轉,製造業恐被迫考慮美國這樣人力昂貴、供應鏈尚未完整的市場。能應對這類壓力的,也只有如台積電般具備高度議價能力的企業,而川普卻將其當成免補貼返美設廠的政治工具,加深台灣對美國的不信任。
台灣企業夾在美中角力之間,備感壓力,一邊是高額關稅威脅,一邊是轉移風險,處境進退維谷。這不單單是供應鏈重組,更是政治風暴下的無奈。
川普追求的從來不是產業升級,而是政治聲量與選票紅利,有人認為這是川普要讓美中經濟脫鉤,但川普又稱145%中國關稅可能過高,考慮調整,真正目的讓人霧裡看花。川普視全球製造如同棋局,任意操作,但他忘了每顆棋子都有極限,若讓配合政策的企業徒勞無功,全球製造業會如何看待美國的信用?在此之前,美國消費者恐得先承受成本轉嫁、導致商品價格上揚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