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所得稅法》第15條,自2018年起,無論投資個股或ETF,除息所獲得的股利收入皆需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並可擇一採用「合併計稅」或「分開計稅」方式申報,內容如下:

合併計稅:將全戶股利及盈餘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並可按合計金額的8.5%計算可抵減稅額,每一申報戶最高可抵減8萬元稅額。

分開計稅:不併入綜合所得,以全戶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按單一稅率28%計算稅額,與其他所得合併計算應納(或退)稅額。

舉例來說,一名上班族去年領取10萬元股利,若採用合併計稅,則可抵減8.5%,即8,500元;若採分開計稅,稅額為2萬8,000元。至於選擇哪一種計算方式,則須視納稅義務人的所得級距而定。

以此推算,若課稅級距在20%以下,且年度股利所得不超過94萬元,合併計稅較有利,若課稅級距達40%以上,則分開計稅可能更划算。

除了報稅規劃,存股族平時領息也得注意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根據現行健保制度,每次除權息後獲得的股票股利加上現金股利合計超過2萬元,即須繳交2.11%的補充保費。以台積電最近一次除息每股發放4.5元現金計算,持有5張就已超過補充保費門檻。

因此,以月配或季配方式發放股利的ETF,因可分散領息時間,相對較能避開單次超過2萬元的補充保費門檻,成為存股族理財規劃的重要選擇。

ETF的股息來源可區分為股利所得、資本利得與收益平準金。其中,股利所得須課稅,且可適用8.5%抵減稅額;但資本利得與收益平準金則不課稅,也不適用抵減稅額,且免繳補充保費。

若選擇投資海外資產的ETF,如美股、日股或美債ETF,其配息屬於海外所得。依據財政部公告,2024年度個人「基本所得額」免稅門檻調升至750萬元,未達100萬元者無須列入基本所得額,超過者則享有750萬元免稅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