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多家企業與大學的團隊參加了此次比賽,這場比賽展示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技術方面的進展,這一領域中國正努力追趕美國,而美國目前仍擁有更為先進的機型。這場比賽讓機器人與1萬2000名人類選手並肩競跑,機器人專用道則以圍欄隔離開來。

最先抵達終點的機器人是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開發的「天工」,以2小時40分完成賽程。這個成績比烏干達跑者 Jacob Kiplimo 所保持的人類半馬世界紀錄——56分42秒——整整慢了近兩小時。而周六男子組人類冠軍的成績為1小時2分鐘。

奪冠隊伍的負責人表示,雖然他們的機器人在這場比賽中不敵人類,但它的技術水準已能與西方的同類型機器人匹敵。這也恰好發生在全球完善人形機器人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時刻。天工機器人CEO熊友軍受訪表示,「這是里程碑意義的工作,非常高興」。他表示,今天只是展示了天工機器人運動能力很小的一部分,後面還將看到更多創新技術和應用的落地。

報導指出,在起跑站位時,參賽機器人按Z形排成2列,同一列機器人前後垂直間距為3米。依次發槍起跑,每個參賽機器人出發時間間隔1分鐘,原則不超過2分鐘。參賽機器人須在專用賽道內進行比賽,機器人間距應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礙其他參賽機器人的正常行進。

賽道左側道路為賽事保障道路,含領跑員在內每支賽隊最多可安排3名參賽選手同時進入賽道。就像人類跑者需要補充水分一樣,機器人選手也可以在賽程中更換電池。各參賽公司也被允許在機器人無法繼續比賽時更換替代機器人,但每次替換都會被加上10分鐘的懲罰時間。

賽道內設置補給站,可在補給站內更換電池、機器人和進入賽道的比賽選手。賽隊更換機器人或更換電池需要向隨行裁判示意,並經隨行裁判同意後進行換電、更換機器人的操作。

根據中國官媒《北京日報》的報導,參賽機器人從一座郊野公園出發,必須克服輕微坡度與蜿蜒的21公里賽道,才能抵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