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報導,在台灣近海發現的這塊男性化石是下顎的一部分,上面還有5顆牙齒,科學家無法從中採出DNA,但依據先前研究的化石,發現兩個已知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特有的蛋白質變異體,而不屬於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或現存的智人(Homo sapiens),確認這塊顎骨屬於「丹尼索瓦人」。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約生活於距今約38萬至5萬年前,與尼安德塔人為近親,兩者約在40萬年前從共同祖先分化。
中央社報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布新聞稿,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延續10年前展開的研究,攜手國際團隊透過「古蛋白質序列分析」。發現館藏澎湖原人化石原來屬於「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分布至台灣。
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來自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漁民在進行底拖作業所撈起,年代距今約在19至13萬或7至1萬年,具有直立人特徵的台灣最古老人類化石。該研究由張鈞翔與海部陽介教授共同發表,2015年登上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當時尚未成功提取古DNA等遺傳訊息。
在此之前,丹尼索瓦人化石僅在亞洲北部西伯利亞與西藏被發現,基因組研究曾推測丹尼索瓦人與智人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東南亞,這項研究結果直接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分布至台灣。揭示亞洲古人類演化與遷徙歷程的複雜性。
研究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
目前已在3個地區證實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分別是澎湖水道的顎骨、俄羅斯丹尼索瓦洞穴的牙齒和一小段指骨碎片,以及中國甘肅省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的顎骨和肋骨碎片。此外,根據形狀來看,寮國眼鏡蛇洞穴(Cobra Cave)的一顆臼齒據信也屬於丹尼索瓦人。
這顯示丹尼索瓦人住在歐亞大陸的遼闊地區,從丹尼索瓦洞穴到澎湖水道約有4500公里遠;另外也顯示他們能適應非常不同的環境,從寒冷的西伯利亞山區、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帶,到溫暖的寮國和台灣的亞熱帶海岸線。
研究共同作者、哥本哈根大學分子人類學者維爾克(Frido Welker)說:「因此丹尼索瓦人一定是能適應很多不同的居住地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