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投信國內股票投資部主管姚郁如指出,雖然對等關稅暫緩,但美國關稅整體仍較以往偏高。美國企業在90天豁免期間大量進口,導致進口金額飆升。隨著政策底定,預期下半年需求將趨緩。主計總處已將2025年GDP成長率下修至3.1%,並預期上半年表現優於下半年。台灣上半年出口受科技產品帶動成長,且多來自美國,顯示關稅政策已開始影響貿易動能。

在台股企業盈餘成長下修背景下,科技股中仍有AI相關次產業逆勢上修,包括散熱、網通與電源供應器等,顯示AI需求仍強。即便全球與亞洲電子業PMI近期走弱,台灣電子業PMI仍穩守在50以上,顯示表現相對穩健。野村投信認為,AI將持續作為第三季乃至中長期投資主軸,相關硬體與基礎建設類股具備支撐動能。

姚郁如補充,市場從兩年前已開始關注AI趨勢,相關應用從基礎建設逐步延伸至AI Agent、人形機器人等層面。根據IDC資料,2025年全球半導體產值預估達7,798億美元,年增15.9%,其中資料中心成長率高達33.6%,2026年仍有15.6%的增幅。雖然目前預估尚未納入關稅戰影響,但由於台灣對美出口半導體占比不高,直接影響有限;最終產品課稅難度高,尚難全面評估影響。

雲端資本支出亦持續攀升。IDC預估2025年雲端資本支出將達3,920億美元,年增幅38%,主要CSP業者如微軟與Meta持續加碼AI伺服器建置。微軟2025年下半年將轉向GPU等短期資產投資;Meta則聚焦於生成式AI與伺服器擴充。受惠族群除AI伺服器供應鏈外,還包括散熱、PCB、ABF載板與網通等。人形機器人亦受社會結構變遷驅動,雖2028年前難達百萬台規模,但市場潛力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