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關稅政策出現調整趨勢,但美國政府對「去中化」的方向堅定,期望降低對中國供應的依賴,並開拓美國出口市場。儘管政策初衷為調整不公平貿易行為,但供應鏈重組過程可能帶來實質性經濟衝擊。

衛艾婷指出,美國經濟是否步入衰退,關鍵在於供應鏈轉移的速度與效率。衛艾婷估計,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的機率約為50%,特別是若無法順利完成對中國供應的替代,將加劇通膨壓力並拖累成長。

根據估算,若對中國進口商品課以逾100%關稅,將導致該國商品出口至美國的數量接近歸零。然而,要將超過2000億美元、占進口比重60%以上的中國商品轉移至他國,難度甚高。美國高度依賴中國供應的項目,如電子遊戲、家電與鍵盤等消費性產品,短期內缺乏替代來源,可能導致消費者成本上升。

即使轉向其他地區如越南或墨西哥,PIMCO認為,仍存在價格與產能上的差距。中國產品普遍具30%以上的價格優勢,若轉向他國,成本將明顯上升。再者,美國製造業多年萎縮,目前的國內產能難以承接大規模生產轉移需求。根據聯準會與勞工統計局資料,美國20年來製造產能僅增1.2%,但實體消費成長達78%,凸顯供應結構失衡。

此外,政策轉換也衍生物流與行政問題。例如,關稅生效後,美國郵政難以處理大批小額關稅商品,顯示現行體系難以迅速配合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