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研究員索博利克(Michael Sobolik)日前(9)投書以「保護台灣免受中國侵害的策略」投書華爾街日報指出,對兩岸軍事升級的擔憂使得華盛頓的政策決定者不願採取軍事措施,因為如果衝突升級將牽連美國軍隊,演變成美國和台灣都不希望發生的衝突。
索博利克並指出,川普政府可以採取非軍事手段來增加中共發動衝突的代價,譬如中共每對台灣進行一次海上侵擾,華盛頓就減少發生100個中國學生簽證名額,這樣做可以讓北京為其侵略行為付出代價。

而陳菁徽辦公室投書文章指出,雖然索博利克先生限制中國學生簽證的建議亟象徵意義,但中共灰色地帶的脅迫是持續性的,軍事演習只是這場持續不斷的戰爭最明顯的表現。國軍每天都要緊張地監視持續不斷的空中和海上入侵,這種消耗性的局勢無法透過一次演習的報復(暫發簽證)來彌補。
文章強調,現在應該更重視的是關稅,台灣最需要的是美國政策的一致性。華盛頓不能一邊強調台灣的戰略重要性,一邊又對台灣徵收關稅,這可能導致台灣出口額減少63%,國內生產總值縮水近3.8%,從而扼殺這個依賴貿易的民主國家的命脈,這些經濟打擊可能會使多年來為建立國家韌性所做的犧牲和努力付諸東流。
文章最後指出,台灣希望的是與美國在各領域合作,增強其經濟、國防和公共衛生韌性,並確保美國的短期經濟措施不會破壞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長期戰略目標。這將可以減輕美國的國防負擔,其好處不是數十億美元的關稅可以衡量的。
針對該篇投書,陳菁徽補充,在國際局勢動盪的現在,感謝美國政界、學界關注台灣的安危。這篇短投書的原意並非批評作者的論點,而是藉由加入最新時事關稅的角度,建設性地反應貿易維生的台灣面臨的艱難處境,以及表達希望與美國在能源安全、高科技供應鏈、國防以及醫療韌性上合作的期待。

陳菁徽最後強調,關心台灣的美方政界學界人士,其實都已經意識到台海衝突對台灣、美國的不可承受之重,因此索博利克才會建議台美應該加強嚇阻的同時,避免讓軍事對立升溫。而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台灣自身各面向的能力,才能產生真正的嚇阻力,而這將同時符合台灣以及美國的利益。
她也說,該投書不僅是對美方政策提出深刻反省、建議,也展現出台灣國會能主動對國際發聲、精準傳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