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正在進行的舊館修復計畫中,研究團隊發現原時鐘的金屬面盤仍完整保留在館內。文化局在112年審查時,也建議院方研究是否恢復這項元素。院方評估後認為,時鐘位於入口主視覺軸線,是當年設計的一大亮點,不只代表建築美學,也象徵日治時期倡導守時的社會氛圍,因此決定依原樣復刻,讓台北的歷史記憶得以被看見。

根據1917至1919年《台北醫院廳舍新築工事》資料,這座電氣時鐘由桂商會承攬,造價310圓,並於1919年3月30日完工。國家圖書館典藏的老照片也清楚可見,三樓山牆上確實配置有圓形電氣時鐘。現存的面盤直徑約140公分,白底搭配黑色羅馬數字,與當年的設計圖一致,證實文物的真實性。

台大醫院表示,這次復刻不只是修復古蹟,而是讓文化、醫療與城市生活彼此連結。新的電氣時鐘在白天與夜晚呈現不同風貌,讓民眾能從中感受城市歷史與現代生活的交會。院方期盼,透過重新啟動這座百年古蹟上的時鐘,讓更多人看見台北文化資產的再生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