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賢分享自己行醫養成的經歷,並和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陳慧玲、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院長許耀峻,一起從醫學教育和臨床實務角度,探討醫療現場的倫理選擇與病患互動。他提到,雖然現代資訊發達,年輕人資源多,但對醫療職涯了解不夠,常想選自費項目多、收入高的「輕薄短小」科別,但其實急重難罕科別累積的成就感是時間給的珍貴禮物。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郭台銘女兒遭冒名吸金!誆認購「永齡」投資案 套路超逼真(獨家踢爆)

他也直言,現在制度設計不良,讓很多年輕人放棄困難科別。他認為走急重難罕科的醫師,待遇應該比輕科高,這樣才能讓更多人投入。他提到,健保資源有限,卻要面對高齡化和科技進步帶來的龐大需求,因此醫院應該調高值班費,例如假日急診可以給到2萬元,並且不能因為科別虧錢就把科拿掉,必須保障必要的醫療服務。

最後,吳明賢分享自己感人的故事。他回憶曾有一位嘉義老鄉因肝癌住院,病房插滿令旗,他尊重病人的信仰,沒有要求拆除,最後與病人成為朋友。原本醫生預估只剩半年壽命的病人,竟奇蹟般多活了7年。他說,醫師就像是執行神旨意的人,「行醫雖然無法改變世界,但對一個病人來說,就是改變了他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