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報導,美國加州爾灣的臨床心理學家摩爾(Katie Moore)表示,個人衛生狀況有時不只是習慣問題,也可能涉及健康或經濟狀況,「比如,有些人口氣不好,可能是牙齒出了問題,但他們可能負擔不起看牙醫的費用,才會導致嘴裡一直有異味。」
究竟該不該冒著尷尬風險,提醒對方呢?摩爾認為,要視情況而定。
如果對方是陌生人,可能從此不再見面,就不必說出口;但若是伴侶或好友,且問題長期存在,「你可能並不是第一個注意到的人,提出來反而是幫助對方。」關鍵在於「說話技巧」,有時可以用幽默化解尷尬,有時則要用關懷的語氣。她提醒,最好是面對面、私下溝通,不要帶著嫌惡口氣,並用符合平時相處模式的語句切入話題。
以下彙整了多位專家分享的實用「開口金句」:
「這味道是你還是我啊?」
禮儀專家 Sara Jane Ho 若聞到怪味,會先自己抬起雙手聞聞腋下,暗示朋友也這麼做。然後輕鬆提議:「我會笑著說,『你知道嗎?我最近在用一款很棒的止汗劑,之前我也常遇到這種問題。你要不要試試?』」Ho 說,這樣既顧及對方面子,也讓話題不顯尷尬。
「寶貝,我們該洗床單囉。」
許多人沒有定期清洗床單的習慣。若發現另一半的床單疑似太久沒洗,Ho 建議乾脆直接動手,把床單拿去洗,畢竟「如果你也睡在那張床上,你就有發言權」。或是像禮儀教練 Akilah Siti Easter 建議的,送對方一套新床單,並說:「我發現這種布料睡起來超舒服,我們一起換換看好嗎?」接著親自示範每週洗床單的習慣,久而久之,對方也會跟上。
「你衣服上有一點番茄醬耶。」
若想告訴朋友衣服上沾到醬汁或污漬,Ho 建議在聊天中輕描淡寫提起,例如:「對了,你衣服上好像有一點點髒。」說完立刻把話題拉回原本的談話,「千萬別在這話題上停留太久,越講對方越尷尬。」她提醒,講這種話時,聲調也別突然變得不一樣,整個話題最好在幾秒內帶過。
「我要去刷牙,因為我剛吃了生洋蔥。」
若察覺另一半口氣不佳,Easter 建議可以自己先開口說要去刷牙,順便暗示對方:「我剛吃了鷹嘴豆三明治,想去刷牙。」或說自己喝了很多咖啡,這樣對方通常會自覺跟進。Easter 說:「若你們已經是親密關係,應該能自在談這類話題,但也有情侶之間完全不聊這些事,這點我每次都覺得很驚訝。」
「我們先洗手再開始做菜吧!」
若你注意到朋友平常不太洗手,摩爾建議,在一起做飯時就直接說出來:「我們先洗手吧!」這樣能讓「洗手」變成一種大家都該做的習慣,而非針對某個人。「有些人可能從小就沒被教導衛生習慣,所以不是他們故意不洗手,只是壓根沒想到。」摩爾說。
「你是不是對肥皂過敏啊?」
有時,用幽默可能是最好的方式。禮儀專家 Richie Frieman 建議,如果是和熟悉的朋友,可以半開玩笑地問:「你是不是今年的新年新希望就是遠離所有衛生習慣啊?」他強調:「重點是保持輕鬆且清楚,你不是在批評,而是朋友之間彼此提醒。」
「最近換了止汗劑嗎?好像不太夠力耶。」
若要提醒朋友體味問題,Frieman 認為與其直說對方有體味,不如把焦點放在產品上。他通常會問:「你最近換止汗劑嗎?好像不太管用耶。」或者乾脆分享自己愛用的香水或止汗產品,並說:「我最近用了一款超棒的,想推薦給大家試試看。」這樣既正面又不會讓對方感到被批評。
「我關心你,也希望你一切都好。」
若發現朋友長時間不洗澡或看似衛生狀況堪憂,摩爾建議,先用關懷的語氣開口:「我知道有些人在情緒低落時,可能會忽略清潔,我觀察到你好像有這種情況,你還好嗎?」有時你會發現,朋友其實有隱藏的困難,比如住在車裡、沒有地方洗澡。摩爾說:「你不需要一次提供所有解決方案,但你可以提供一些協助。」例如邀請朋友到家裡洗澡,或告訴他哪裡有健身房首月免費並附設淋浴。
專家強調,面對朋友或伴侶的異味問題,不是不能說,而是要選對方式說。保持體諒、私下交流,甚至加入一點幽默,往往比冷嘲熱諷更能真正幫助對方,也避免了友情或感情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