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點出,儘管川普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眼中被視為魯莽與無情,但他如今所對抗的,是一位代表長期堅持單一政策目標、即使導致經濟與人道災難也不動搖的政黨國家體系的領導人——習近平與中國共產黨。
在中國人當中,無論是批評北京政權的人,還是支持者,普遍都有一個共識:這場角力的最終關鍵,可能在於哪一位領導人更能讓他的人民為了國家利益而忍受苦難。
流亡作家郝群(筆名慕容雪村)在 X寫道:「關稅,甚至經濟制裁,都不是習近平的痛點。他對關稅可能給老百姓帶來的苦難並不怎麼在意。」
與川普不同,習近平並不透過社群媒體與中國民眾溝通,儘管他掌控了所有平台。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表演。由於外界對他官方面具以外的私密世界所知甚少,因此很難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但若想了解他在與川普的對峙中可能如何反應,可以從他對「苦難」的看法、他與中國民眾的關係,以及他作為一個統治14億人口國家的領導人的執政記錄中找到線索。
中國網路上充斥著民族主義言論,例如「堅決反擊,堅守到底」的呼聲此起彼落。
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所分享的毛澤東昔日影片,可一窺習近平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的心態與策略:他強調吃苦耐勞、民族自立,這些並不是臨時應對的口號,而是貫穿他執政邏輯的一部分——一種幾近毛澤東式的「苦難美學」。
舉毛澤東的例子,特別是韓戰與大躍進的歷史,凸顯出習近平政府在當代重新包裝「吃苦」作為民族主義的資本。即便代價是經濟衰退或社會壓抑,政權穩定依舊被放在首位。
與此相對的,是川普的「痛點」——來自金融市場的壓力與金主的反對。當川普面臨股市動盪、債券殖利率飆升、華爾街與科技業金主不滿時,他選擇退讓、暫停部分關稅;而習近平則堅守底線,即便在疫情清零政策與房地產危機中飽受批評,也不輕易讓步。
你可以看到一個對照:川普雖然常以強硬姿態示人,但美國民主制度與市場力量讓他不得不妥協;而習近平的政治體制則讓他更能堅持自己的戰略,即便承受的是更深層次的民間痛苦與國際質疑。
這也凸顯出一個重要的觀察:中美對抗的賽局,可能不只是誰先受不了經濟代價,而是誰的體制更能承受人民的苦難,並壓制反對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