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10月共有中秋節、國慶日及台灣光復節三個連假,尤其今天是中秋節,民眾探親訪友通常會饋贈各種禮盒,秋前前夕, 應景禮盒玲瑯滿目,部分禮盒為了賣相好,常常過度包裝一層又一層,吸引消費者選購,加上有的民眾送禮,認為包裝越大越華麗,送禮越有面子,也助長了禮盒業者過度包裝。
環境部表示,一年一度的送禮時節,華麗包裝常在心意傳達後迅速成為環境的負擔,為落實源頭減量,依據《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及環境部公告「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法規,管制糕餅禮盒、加工食品、化妝品、酒類及電腦程式著作光碟等5大類產品禮盒,包裝體積比值均應小於1;化妝品、加工食品及酒類禮盒包裝層數依規定應在2層以下,糕餅類及電腦程式著作光碟類禮盒應在3層以下,違者可處3萬元至15萬元罰鍰。

環境部表示,秋節前夕各地方政府環保局仍查獲不少過度包裝禮品,三大類過度包裝禮盒包括糕餅禮盒、加工食品及茶葉禮盒,舉例來說,地方環保局查核發現,市售茶葉禮盒包裝體積比值大於1,也就是大大的茶葉禮盒,結果打開來僅2小罐茶葉,有的糕餅禮品更是包了一層又一層,有的還混合紙類及塑膠包材,成為棘手的複合式包裝。
賴瑩瑩表示,經過多年宣導加上《資源回收再利用法》開罰,過度包裝已逐年減少,此外觀察過度包裝禮品不只是不環保「送禮變垃圾」,估算平均售價1千元的過度包裝禮盒,約有50元約5%「過度包費用」,恐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外盒越華麗當然轉嫁費用越多,羊毛出在羊身上, 等於民眾買越多付越多包裝費,有的民眾或公司行號整箱整禾箱購買,花錢買到的到底是產品本身還是包裝費用,呼籲民眾「我不買你不賣」,讓禮盒業者沒有銷售市場,外包裝自然就會減量。

很多民眾好奇什麼才是合適又環保的禮盒包裝,賴瑩瑩表示,循環署「綠意匠心」環保評比禮盒大賞日前才揭曉,台灣最「綠」禮盒得主的設計充滿環保、質感且有巧思,「環保設計金獎」的禮盒,包裝採用單一材質,並透過卡榫結構結合提把,無任何黏貼或塑膠,徹底實踐包裝材料的減量,且採用環保油墨,有的則是泡殼採用全生物分解材料,可進行自然堆肥分解,將包裝的生命週期延長,兼顧產品的品質與環境友善。
賴瑩瑩強調,「環保不只是法規,更是心意,希望送禮成為一項有助於環境的行動」,禮品包裝依循「一多三少」原則,即產品份量多、包裝材料少、材質種類少、印刷少,民眾在選購時,要買最符合綠色設計精神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