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鴻海科技日就指出,高雄和發產業園區的電芯試量產中心去年開始量產,鴻海表示,此為集團電池布局的前哨站,以及第一個里程碑,鴻海將串聯當地電池供應鏈,集合台灣一流的電池研發團隊,持續為高雄創造產值與就業機會,鴻海也將生產「Made In Taiwan」的「磷酸鐵鋰電芯(LFP)」。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當時解釋,這些電芯不僅能用於電動車,還能應用於儲能系統,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儲能電池與能源的關聯度更強,而EV使用的電池則與能源的關聯較弱,但仍可在車輛需要時臨時調配。

鴻海表示,電池國產化進程上,高雄電池中心已正式進入量產,並已出貨提供國內車廠測試使用,後續將推出商用與家用的國產化儲能電芯。

鴻海生產「Made In Taiwan」的「磷酸鐵鋰電芯(LFP)」。呂承哲攝
鴻海生產「Made In Taiwan」的「磷酸鐵鋰電芯(LFP)」。呂承哲攝

至於固態電池技術,導覽人員說明,芯量科技自今年起導入多套自動化設備,正式朝量產階段邁進,並將優先供應集團內部使用,應用於電動車、儲能系統、無人機及智慧機器人等高能量密度需求領域。

技術路線方面,芯量科技採用氧化物與聚合物混合型固態電解質,強調在安全性、循環壽命及量產可行性方面,相較於日本主流硫化物固態電池更具優勢。氧化物固態電池的環境容忍度較高,不需嚴苛的製造條件,有助於降低成本,且其柔軟的材料特性有效改善了固態電池正負極介面接觸問題,大幅提升穩定性與充放電效率,克服過去固態電池面臨的關鍵技術瓶頸。

在產品布局上,芯量科技推進鋰金屬固態電池開發,該產品相較傳統石墨負極具備更高的能量密度,在相同體積與重量下,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具備高度應用潛力。透過固態電解質材料有效抑制鋰枝晶生長,不僅顯著延長電池循環壽命,也大幅提高充放電過程中的安全性。隨著材料自主化及製程設備導入,芯量科技預期將加速支援集團內各類高階載具與儲能設備需求,助力鴻海未來電動化與智慧製造布局。

鴻海的電動二輪車半固態電池。呂承哲攝
鴻海的電動二輪車半固態電池。呂承哲攝

針對固態電池成本問題,導覽人員指出,芯量科技憑藉集團完整供應鏈整合與成本控制能力,有信心在性能與價格間取得平衡,加速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未來除應用於鴻海自有電動車產品外,也將評估擴展至其他智慧載具及高階儲能設備領域。  

目前芯量科技的固態電池開發及初步量產作業主要在新竹科學園區進行,高雄電池中心則持續負責鋰鐵電池與傳統液態電池產品,若未來生產線真的建立起來,也會希望在高雄有一塊生產基地,進一步擴大產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