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報導,就職即將滿1年的賴清德,在總統府告訴《日經亞洲》說,過去幾十年,美國為首、西方世界主導的自由經濟,為台灣和其他地方帶來經濟繁榮及政治穩定,但並非所有國家都是這個體系的「模範生」。

賴清德提到,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中國利用自由貿易體系從事抄襲和偽造、侵犯智慧財產權,甚至提供巨額政府補貼,以助低價商品傾銷全球。

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對世界各國政府帶來壓力,台灣也不例外。然而對賴清德而言,其中存在一個基本的價值觀問題,答案就是專注於建立民主國家供應鏈。

賴清德說,「如果無法解決這種不公平貿易,我們數十年來辛苦建立的穩定社會和經濟繁榮,以及我們追求的一些價值觀都可能被摧毀。因此,我認為值得觀察美國近期有意解決不公平貿易,並在必要時提供協助」。

他表示,政府因此希望利用台灣在生產和製造方面的優勢連結民主社會,建立不包括中國的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這會確保未來世界進一步繁榮與發展,自由貿易能繼續發揮作用,不受傾銷影響」。

「台灣情況與其他國家不同,因為我們面臨來自中國的直接威脅。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從未動搖。如今,中國的政治、軍事脅迫以及內部『統戰』滲透日益嚴重。」

他強調台灣「必須展現嚇阻力量,防止中國做出錯誤判斷」,同時承諾「只要有對等尊嚴,台灣願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謀求兩岸和平共榮」。

賴清德表示,「日本是強大的國家。我真誠希望日本能夠在國際格局的變化當中發揮領導作用」,他相信印太地區的其他國家也願意做出因應。

他敦促日本與台灣達成雙邊貿易協議,並繼續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他說,台灣致力跟日本、美國和荷蘭等全球夥伴合作,以推行他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

「日本有材料、設備和技術,美國有積體電路設計和行銷,台灣有生產和製造,荷蘭在設備方面很傑出。」

雖然賴清德尋求加強台灣和其他民主國家抗衡北京當局的能力,但他說,自己仍願意與中國建立不同的未來。

「我們沒有放棄這樣的想法,只要對等、尊嚴、交流和合作,選擇對話而非對抗、選擇交流而不是圍堵的善意就會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