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董事長詹婷怡表示,AI導入不僅是技術應用,更關鍵在於組織文化與資料治理的變革。AIF自成立以來,持續從資料治理、AI教育到企業實務導入進行調整,連續四年進行產業AI化調查,並與Google Cloud、高通合作,深化AI落地的實務探討。詹婷怡強調,AI應與企業目標、員工職能整合,從數位轉型邁向全面AI應用,形成再創價值的動能。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指出,AI推動已是政府施政重點,面對國際變局,唯有強化產業競爭力才能應對挑戰。邱求慧表示,不同產業對AI需求落差大,服務業聚焦行銷應用,ICT產業則重研發創新,顯示AI需精準導入。邱求慧強調,AI人才缺口仍是首要挑戰,政府已宣布五年培育20萬AI人才,並修法推動投資抵減及「百工百業AI輔導計畫」,期望台灣在AI應用與軟體領域持續精進,提升國際競爭力。

本次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在AI導入上進展有限,近七成仍停留於初步認知階段,且多聚焦於雲端生成式AI,對具即時性與隱私優勢的邊緣AI(Edge AI)了解不足,成為轉型關鍵瓶頸。報告指出,在AI化三大指標中,以「技術應用」成長最明顯,平均得分47分,資通訊產業表現居冠;然而,「人才培育」得分僅31.5分,且有47%企業尚未規劃AI人才策略,顯示整體AI轉型基礎仍須強化。
AIF執行長溫怡玲強調,台灣產業面對全球貿易秩序重構,若要維持競爭力,現在正是加速導入AI的關鍵時刻,不應再觀望等待。
AIF連續三年調查顯示,企業AI成熟度可分為Unknowing、Conscious、Ready與Scaling四個階段;今年與高通合作的調查指出,近七成企業仍處於Unknowing與Conscious階段,代表多數企業尚未啟動導入計畫或僅停留於基礎認知,真正進入實作並擴大應用的僅占三成,三年來比例幾乎未變,顯示推動AI仍面臨結構性瓶頸。不過,處於Unknowing階段的比例略降,Conscious階段則略升,反映企業對AI價值的關注提升,但仍難跨越實務落地的門檻。


中央大學教授蔡宗翰表示,現在正是企業AI轉型的關鍵時刻,邊緣AI的出現為台灣產業帶來新契機,但也挑戰我們是否擁有足夠且具備跨端應用能力的人才。未來的AI工程師不僅需熟悉雲端大型模型,也要能設計適用於終端裝置的小型模型,並將其整合進實際應用場景。
高通副總裁劉思泰指出,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產業與強大的ICT生態系,可望加速裝置端AI的普及與落地。他指出,在裝置上運行AI能帶來更高的隱私與安全性、降低營運成本與能耗,並可在高效、低延遲的環境下實現更個人化的應用,進一步強化台灣產業在AI裝置競爭力的全球優勢。
隨著模型蒸餾(Model Distillation)技術進展,AI模型已變得更小巧高效,可直接應用於手機、車載與PC等終端裝置,帶動邊緣AI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也有望協助企業突破技術門檻、加速導入應用。針對企業普遍面臨「知道該做卻無從下手」的困境,AIF宣布推出新版《AI應用指引》,依據企業AI成熟度提供分階段導入策略與實作建議,並同步發表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AI平台工具,降低導入門檻,幫助企業從認知起步、邁向落地實作,實現數位轉型與智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