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親人是人生中最重大的打擊之一,心理上可能出現震驚、強烈思念、憤怒、罪惡感、焦慮、孤獨,甚至伴隨身體不適與專注力下降等狀況。每個人哀傷表現不盡相同,有人會痛哭流涕,有人卻表面平靜、內心翻騰。
醫學上常用「哀傷五階段」來描述這段歷程,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與接受。有人會從否認直接跳到悲傷,也有人會在階段間反覆徘徊,沒有一定順序或時間表。這些情緒都屬正常反應,重點是別壓抑自己,也別急著「趕快走出來」。
不過,如果悲傷太久、太強烈,甚至影響生活,就要小心是否已變成「病態化」或「延宕化哀傷」。例如,幾個月甚至數年仍陷入極度悲傷、日常生活無法正常進行,或出現失眠、暴瘦、強烈罪惡感、否認死亡事實,甚至想傷害自己等,都是警訊。
尤其像年長者失去子女,更容易發生嚴重哀傷反應。因為這不僅打破「白髮送黑髮」的天倫常理,也等於失去生活重心與未來寄託,加上長者的社會支持網較弱,更容易陷入無助與孤單,甚至引發身體健康惡化。
那如果發現親友出現哀傷異常反應,該怎麼協助?楊聰財建議,最重要的是「陪伴與傾聽」,讓他們有安全的空間釋放情緒,同時協助處理日常事務,避免讓悲傷的人陷入孤立。若持續狀況不佳,務必鼓勵就醫或參與心理輔導。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江蕙回來了!「生在有二姐的年代真幸福」 點唱20首必聽金曲
民眾若無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協助,也可以觀察是否出現長期情緒困擾、人際問題、對生活失去興趣、自我否定或有自傷傾向。若只是感到壓力大、迷惘、焦慮,可先尋求心理諮商師協助;若已影響身體功能,則建議掛精神科就診。
若有明確自殺想法或行為,請立即尋求幫助。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24小時)或前往急診室,由專業醫師評估與介入。千萬不要以為情緒低落是「撐一下就好」,心理就像身體一樣,需要照顧與治療。
楊聰財提醒,大多數的哀傷都會隨著時間與支持而慢慢緩和,但若發現情緒無法平復、生活嚴重受影響,就不該再獨自硬撐。走進診間,並不代表你脆弱,而是勇敢踏出走向療癒的第一步。
如果你正在哀傷中,也請記得:哭泣不是懦弱,思念不是病,你的悲傷值得被理解與承接。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愛自己、愛逝者最堅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