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昕於第二輪發言表示,直到今天,台灣仍然沒有任何一座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廠,包括低階與高階,而低階核廢料也一直被堆置在核一、核二、核三廠之內,以及蘭嶼之上。2024 年的總統大選時,各黨候選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能源配比,背後的核心其實都是在回答同一個問題,怎麼樣的能源配比,才能為台灣未來留下更安全、永續的能源結構?其中,三黨提出的再生能源佔比在 27% 到 30%。如果大家都同意再生能源是台灣未來的方向,就更應該去面對發展再生能源過程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對它一再污名化。

吳亞昕說,同時如果我們對核能還有分歧,就更應該回到科學和理性上去討論,重啟一座建在地震帶之上、已經除役的老舊電廠,到底是不是最好的選擇?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力和安全措施去應對?以及台灣是否準備好在發生意外時,承擔那樣的代價?

吳亞昕直言,「從 40 年前,甚至遠在我出生以前,你們就不斷告訴大家,核廢料很快就會找到方式處理。但是現在呢?今天我們連一座最終核廢料的處置廠都沒有,要如何相信核廢料是有解的?」

吳亞昕說,核三廠即便重啟,它的發電期間也有限,但是核廢料的風險將陪伴國人幾百年、甚至幾十萬年。「真正要承擔這個核廢難題的,不正是我們這一群正要邁入社會的青年嗎?所以,我認為台灣現階段不應該選擇重啟核三。」

吳亞昕批,更關鍵的因素,就是核廢料處置無解。2018 年,黃國昌曾以反核代表身份,在公投意見發表會中,發表他對核廢料最終處置的看法。當時黃國昌指出,所有人都知道核廢料的問題非常困難,即使是低階核廢料,最大的困難是,沒有人希望把核廢料放在自己左鄰右舍。

核三重啟公投發表會 反方代表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生吳亞昕。翻攝自台視新聞
核三重啟公投發表會 反方代表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生吳亞昕。翻攝自台視新聞

吳亞昕指出,黃國昌曾說「從過去的經驗、過去發生的事故,我沒有辦法負責任地告訴下一代,這是一個負責任的能源選擇路徑。」吳說,「現在黃國昌會認為重啟核三,對我們這一代是一個負責任的能源選擇路徑嗎?」

吳亞昕直言,選擇任何一種能源,都有必須付出的代價,大家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既然叫做能源轉型,就代表必須做出改變。而改變的過程,畢竟會帶來種種的困難。台灣的能源轉型,包括如何減少燃煤、如何增加再生能源,其實都還是現代進行式的問題。這些問題,更是從我們這個世代就應該要關心、一起解決的。

吳亞昕諷刺,如同黃國昌在 2018 年所說「維持穩定電力是大家共同的責任,但發展核能不是萬靈丹,核電終究不是面對這些問題唯一的解方,更不是良好的解方。」

最後,吳亞昕強調,「8 月 23 日我即將投下我人生中的第一票,今天站在這個台上,是因為我希望這些關鍵的問題能夠被討論清楚,這是我們自己最能夠為自己這一代,以及未來的世代,負起責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