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25日在臉書發文分析台灣政壇大罷免,他表示,通過第一階段罷免提案的對象,分別為藍營35人與綠營15人,總計50人,罷免活動目前仍持續推進中,朝野雙方在第二階段的攻防戰也已進入關鍵時刻。

而之所以會呈現當前的局勢,小笠原欣幸說明,起因於公民團體對在野的國民黨立委行為感到不滿,而發起罷免運動,民進黨內部也出現支持罷免的聲音,緊接著國民黨則以「以罷制罷」為由,開始對民進黨的立委提出罷免。

小笠原欣幸並指出,綜合目前台灣媒體的報導,可能進入最終罷免投票階段的約有10至20人,然而,在現行制度下,立法委員罷免投票的案例僅有3例,且都是個別案例,如此大規模的罷免投票實屬空前,因此投票結果如何極難預測。

小笠原欣幸認為,立場接近國民黨的公民團體,所提交的連署名冊中,被發現含有多名已故人士的姓名,檢調單位已對國民黨的幾個地方黨部展開偽造文書嫌疑的搜索調查,這一事件也成為新的變數。

至於,要如何定義大罷免的結果?小笠原欣幸表示,罷免成功的選區將來會舉行補選,若民進黨最終能增加6席,就能恢復過半席次,從而解決去年以來「朝小野大」的混亂局面。不過,小笠原欣幸也點出,如果民進黨僅增加2、3席,便等同於實質上的挫敗,在這種情況下,在野黨的主導權將進一步增強,政府施政將比現在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