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分享煮米飯在烹煮時水量不同,會改變澱粉的糊化程度,因此少加一點水有可能控制血糖的效果,水多時澱粉完全糊化、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導致升糖指數偏高;水少時澱粉僅部分糊化,消化速度變慢,升糖指數可能相對較低。
血糖控制應該看的是升糖負荷(GL, Glycemic Load),而非只看GI。GL是綜合考量食物的 GI 值與實際攝取碳水量的指標,更能反映餐後血糖的「總體負擔」。換言之,即使 GI 較低,若吃太多碳水化合物,血糖仍可能飆升。
此外,整體飲食搭配更是關鍵。專家表示:「我們吃飯不可能只吃白飯。米飯若能搭配高纖維蔬菜、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血糖反應會更平穩。」至於「少加水」煮飯雖可能降低 GI,但口感偏硬,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還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如果為了控糖吃得不開心或撐不久,反而難以持續。」

專家建議真正健康的控糖策略包括:
✔ 控制份量、少量多樣攝取。
✔ 均衡飲食:主食搭配蛋白質與蔬菜。
✔ 適度加工:冷飯、隔夜飯或加入糙米、雜糧,都有助增加抗性澱粉、穩定血糖。
煮飯水量確實會影響血糖反應,但健康飲食不能依賴單一技巧。下次吃飯時,不妨看看碗裡是否有足夠的蔬菜、蛋白質與適量主食,均衡的飲食選擇才是控糖的真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