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骨科醫師陳崇桓表示,骨鬆治療不能再等到骨折發生才補救。最新《2025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強調「骨折前預防」的新觀念,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先透過骨密度檢測確認狀況,必要時可依醫師評估使用促骨生長與抗骨流失藥物交替治療,以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

在健保新制上路後,骨鬆治療正式邁向「預防導向新時代」。目前不僅已骨折的患者可獲補助,連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高風險族群,也能提前接受骨鬆藥物治療。55歲的林女士因手腕骨折才發現骨鬆,及早治療後成功降低再次骨折風險,顯示新政策確實幫助病人提早守護骨骼健康。

醫師提醒,骨鬆是「沉默殺手」,在骨折前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用骨鬆自我評量表初步檢測風險,若指數偏高應主動做骨密度檢查。陳崇桓強調:「骨折不是小事,尤其更年期女性與慢性病患者更要提早預防,向骨折說不,從現在開始保護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