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醫學診所醫師周伯翰提醒,憂鬱症不是單靠「正向思考」就能解決,而是一種大腦疾病。它成因多元,可能與基因、性格、家庭環境、社會壓力甚至內分泌失調有關,每位患者的狀況都不同,需要個別化治療。藥物與心理治療缺一不可,再加上周遭支持性的環境,才是康復的三大要素。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六月辣到該邊快走光 私會勾纏GUCCI男(狗仔直擊)

周伯翰也強調,抗憂鬱藥不是「毒藥」,而是幫助身心回到平衡的工具,不會讓人上癮。治療過程中,若效果不佳,醫師會重新檢視方向,甚至考慮是否誤診為其他疾病,如第二型躁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外,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維生素D3和EPA補充,也是輔助康復的重要生活習慣。

對患者來說,親友的態度往往是關鍵。周伯翰提出「4不原則」:不要一味鼓勵正向思考、不要責備患者、不要反駁對方的悲觀感受,也不要干涉用藥。只要多傾聽與陪伴,就能成為患者走向康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