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營東醫師說明,這是「高位直腸癌」合併「小區域肝轉移」,也就是第四期癌症。幸好肝轉移範圍不大,採用燒灼處理後,再透過微創手術切除腫瘤。術後病人排便習慣稍有變化,但不需使用人工肛門,也無明顯後遺症。目前她正在接受化療並定期追蹤,尚未出現復發跡象,5年存活率仍有7成以上。
直腸癌近年來明顯年輕化,不少人在50歲前就發病,被稱為「早發型大腸癌」。李醫師指出,早期通常沒什麼症狀,這名病人因長期有痔瘡,對血便變化更敏感,才能及早就醫。不少人將血便、腹痛或排便改變誤認為腸躁症或痔瘡,一拖再拖就錯過治療黃金期。李醫師強調,定期篩檢才是自保關鍵。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聰明躲過黃子佼魔爪 蔡燦得傻變馬路三寶(狗仔直擊)
根據202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早發型大腸癌沒有單一病因,大多是多重因素影響。李醫師表示,約16%到25%的病人與遺傳有關,其他則跟生活習慣有關,包括吃太多油脂、紅肉、缺乏纖維,這些都會讓腸道處於發炎狀態,久了就容易癌變。青少年若肥胖,也可能增加未來罹癌風險。
因應發病年齡下降,政府從114年起,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並擴大健保給付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李醫師提醒,即使沒家族病史,也不能輕忽腸道健康,若出現異常症狀要馬上就醫,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提高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