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在1943年下達指令,要求部隊「自力更生」,克服各種封鎖。自此之後,中共面對各種封鎖,皆以自力更生當成底線;包括後來的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現在的習近平,都以自力更生當成突破封鎖的戰略決策。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在鄧小平改革開放後,一邊開放一邊致力於降低對美國的經濟依賴,已經建立能夠用來對抗美國經濟施壓的「卡脖子」環節,如稀土、藥物原料、電器設備等製造,如今更加強調自立方針,也讓西方對中施壓的籌碼日益受限。


紐約時報中文網4日報導指出,「自力更生」一直是中國政策制定的基石,從胡錦濤時期便是如此。中國持續推動以國內生產取代進口製造品,雖然代價高昂且效率不高,但使西方在爭端中可以動用的籌碼越來越少。


中央社報導,如今中國領導人更加強調自立方針。10月召開的中共20屆四中全會通過「十五五」(2026到2030年)規劃建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會議公報要求政府和企業「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


報導還引述中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田培炎上週末在「求是」發表的文章,「完整產業體系有利於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築牢「經濟安全屏障」。


報導指出,通過推行製造業自立的政策,中國在多個領域占據優勢地位。中國如今幾乎完全掌控全球稀土金屬及稀土磁體的供應,成為中美關稅戰中最強而有力的反制手段。也使美國總統川普在川習會時被迫與習近平達成妥協。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釜山會談。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釜山會談。美聯社

此外,中國是全球主要的抗生素及其他藥物原料生產國,同時也是大量電氣設備、低端晶片等產品的主要製造國。


去年,中國時任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這使得美國在需要反制時選擇日益受限。當華盛頓試圖向北京施壓、要求其撤回稀土出口管制時,川普政府只能威脅限制僅存的幾類關鍵美國出口產品,例如飛機零部件。


北京將龐大的製造業規模與強大的國家干預相結合。如今,只有少數幾個行業仍由美國和歐洲企業主導,例如商用飛機和一些最先進的半導體。


外交關係協會(CFR)高級研究員塞瑟(Brad Setser)表示,「除了美國公司設計但並非由美國公司製造的尖端半導體之外,習近平主席在逐步將美國進口產品排除出供應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儘管10多年來投入了大量公共資金,中國在人工智慧和尖端軍事技術所需的高端半導體方面仍然落後。但中國企業已經證明,它們擅長採購和走私輝達(Nvidia)的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