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lert 報導,運動是治療骨關節炎等慢性、致殘性關節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實際上真正接受運動治療的患者非常有限。
根據愛爾蘭、英國、挪威與美國的醫療研究,僅不到一半的骨關節炎患者獲得醫師轉介進行運動或物理治療,反之卻有超過60%的人接受了指引中「不建議」的治療,約40%的人甚至在未嘗試非手術療法前,就被轉介給外科醫師。
為什麼這樣的現象令人憂心?要理解這點,得先了解「運動如何影響關節」。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形式,全球已有超過5億9千5百萬人受其影響,壽命延長、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以及肥胖人口的增加,是主要推手。
但若能經常運動,人體其實能在生理與生化層面上「保護自己」,減少發病與惡化的風險。骨端覆蓋的軟骨是一層堅韌且無血管的組織,它的養分來源全靠「活動」。
就像海綿一樣,當我們行走或承重時,軟骨會被擠壓出液體,再吸入新的養分與潤滑液。每一步動作,都能讓養分循環、維持關節健康。
因此,把骨關節炎單純視為「磨損性退化」的說法並不正確。
關節並不是會被磨平的輪胎;相反地,它是「磨損與修復」交替的過程,而「規律的運動」正是維持修復機制與關節整體健康的關鍵。
骨關節炎如今被視為「整體關節疾病」,不僅影響關節液,還包括骨骼、韌帶、肌肉與控制動作的神經,治療性運動針對這些面向同時發揮作用。
例如,肌肉無力是骨關節炎最早期的徵兆之一,可藉由阻力訓練改善;已有明確證據指出,肌肉無力不僅會提高發病風險,也會加速惡化。
透過神經肌肉訓練課程,患者能強化動作控制、平衡與穩定度。這類由物理治療師帶領的團體課程,已證實在結束後12個月內,疼痛、關節功能與生活品質都有顯著改善。
運動對全身皆有益,目前已證實能改善超過26種慢性疾病。
在骨關節炎方面,運動不僅強化軟骨與肌肉,還能減少發炎、調節代謝與荷爾蒙變化。肥胖是主要風險因子之一,並非僅因體重造成關節負擔,而是因血液與關節組織中的發炎分子會加速軟骨分解。運動能在分子層面上降低發炎指標、減少細胞損傷,甚至改變基因表現。
目前尚無藥物能改變骨關節炎的病程。關節置換手術對部分患者來說可改變人生,但畢竟是重大手術,也不一定人人成功。
運動的副作用極低,卻能帶來多重健康效益。
骨關節炎並非單純的「關節磨損」,而是受到肌肉強度、發炎、代謝與生活型態影響的綜合結果。規律且有目標的運動,能同時解決這些問題,保護軟骨、強化關節,並促進全身健康。專家強調——在考慮開刀之前,「動起來」仍是人類現有最強效的療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