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8月1日上路,歐盟及全球多國陸續收到川普「關稅信」,不過台灣、印度、以色列等美國盟友稅率尚未揭曉,談判進展緩慢。《BBC》分析指出,台灣雖然燃起一絲審慎的樂觀情緒,不過關稅威脅及「疑美論」依然籠罩台灣,主因在於川普政府政策難以預測,加上在關稅戰中的高度不確定性,加深了與美國談判的複雜性。

《紐約時報》引述消息人士說法報導,美台即將達成「握手協議」,但後續仍需大量談判,顯示雙方在核心議題上尚未達成共識。

《BBC》報導,川普對台灣的看法介於「最佳盟友」與「經濟競爭者」之間,這種「亦敵亦友」的定位使談判充滿挑戰,但也為台灣提供了發揮優勢的機會。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認為,對於川普,台灣既非如英國般的「超級VIP」盟友,也不是首要針對的目標,因此關稅談判「穩定進展」。

他說,川普眼中各國都須向美國「表達誠意」,因此台灣是否「竊取」美國半導體產業並不重要,只要台灣願意分享利潤,即可成為美國夥伴。鑑於台積電多次承諾加碼對美國投資,川普很可能已將台灣視為願意與美國「共榮」的商業夥伴,這意謂「台灣短期內不會面臨被美國拋棄的地緣政治風險,且在經濟上,台灣仍將保留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思敏告訴《BBC》,川普策略是談判若談不攏條件,就先祭出高關稅,例如對歐盟、加拿大及日本、南韓,因此對尚未收到關稅通知的台灣而言,談判顯然有所進展,還「很有得談」。

他說:「台灣政府在某些方面應會滿足特朗普的條件。換言之,美台關稅談判的緩慢,反而顯示台北與美國的談判有所進展,川普因此無需急於以高關稅施壓。」

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告訴《BBC》說,台灣政府正努力安撫國內與市場憂慮,強調與美國的談判持續進行,盼達成互利結果。匿名消息提示該商會,暗示最終關稅「不至於太糟」,延遲通知或意味台灣未被列為重點高關稅目標。

他指出,「假如美國提出的關稅過高,可能在台灣引發反美情緒,影響民進黨在立委補選,並使美台關係更趨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