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新動能由AI引領,應用全面擴散
吳田玉在開場點出,產業正面對結構性成長與外部不確定並存的格局。他回顧去年的論壇決策,當時被要求要「Jump」,最後我們選擇「Jump twice」,結果證明成長機會確實存在。他強調,AI 與高效能運算(HPC)的需求仍是推動引擎,但必須持續加快投資與創新腳步。
Jochen Hanebeck則補充,過去兩年市場高度依賴AI帶動,但未來十年成長將「回歸多元」,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與邊緣應用會成為新一波擴散動能。
Jim Keller以消費結構變化提出觀點,指出未來人們可能像買車一樣購買機器人,未來家庭可能會把兩萬美元花在一台機器人上,而不是一台汽車,這會徹底改變市場格局。
相關新聞:晶片大神暢談傳奇職涯!讚台積電這點大勝英特爾 透露來台設點計畫

摩爾定律仍在延續,異質整合與AI工具加速創新
針對「摩爾定律是否失效」的問題,侯永清明確表示,「摩爾定律沒有終結,它只是換了跑道。」他指出,傳統的幾何微縮正逐步放緩,但效能提升可以透過異質整合與系統設計來實現,從帶寬、能耗到系統架構,都是未來十年的關鍵。
Jochen Hanebeck強調,產業創新的焦點正在轉移,真正的比賽已經從製程微縮,轉向系統效能與跨領域優化。他點名電源管理、矽光子、材料與微控制器,將與HPC技術形成互補,共同推動產業前進。
Jim Keller則聚焦在設計方法學,他認為要把複雜問題拆解成模組,並善用 AI 工具加速設計與驗證,要的是更快試錯、更快迭代,這樣整個產業才能跑得更快。
相關新聞:台積電侯永清:摩爾定律沒有消失 人形機器人將成新一波應用關鍵
台灣的供應鏈角色:供應鏈協作速度優勢全球難敵
談到台灣角色,侯永清直言,台灣的科學園區密度和供應鏈協作速度是全球難以取代的優勢,我們常說「一小時內就能完成」,這是台灣獨一無二的速度國力。
Jochen Hanebeck則表示,自己選擇來台展示,不只是因為台灣是製造重鎮,更因為這裡具備把技術「湊齊」的能力,從代工、封測到系統夥伴都能快速整合。
吳田玉提醒,地緣政治確實帶來在地化壓力,但「過度本地化只會降低效率與創新力」。他呼籲,產業應回到「信任、互利與共同價值」的根本,並透過台灣這個平台,把產業的火燒得更旺。
本屆論壇以「開放對話與夥伴合作」為核心,凸顯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科技進步中的關鍵地位。吳田玉指出,要感謝跨世代人才的努力,並寄語年輕世代承擔責任,未來屬於願意合作的人,我們要一起創造對人類最有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