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消息再度提及入股英特爾一事,台積電不做回應。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先前就不斷強調,並未與其他公司洽談任何合資、技術授權或轉移安排,等於是對市場上一直傳出台積電將與英特爾合資打造晶圓廠的傳聞闢謠,台積電也表示,從未討論過與英特爾合資的事情,也不知道相關消息從何傳出。
至於英特爾本身,在新執行長陳立武上台後,在在Intel Vision 2025大會上指出,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將成為公司發展的核心,並持續推動18A製程,讓英特爾抓住未來在軟體、硬體和晶圓代工工程方面的重大機會。
陳立武當時強調,英特爾晶圓代工業務將透過策略完善、現況分析及差異化發展,確保競爭優勢,外界認為,是想要降低被台積電接手的疑慮。
不過,面對川普的不確定性,就算台積電、英特爾已經表明立場,但隨著英特爾等本土晶圓代工業者式微,台積電在該領域持續壯大,並朝著晶圓製造2.0領域發展,為了確保美國半導體優勢,是否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行動,尤其是半導體關稅,讓外界更為關注。
針對關稅問題,魏哲家也重申,台積電是一家私人企業,關稅政策由政府決定,台積電完全尊重。
台積電自2020年5月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2025年3月,魏哲家於白宮宣布台積電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讓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總額來到1650億美元。根據先前法說會內容,將在當地打造六座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廠與一間研發中心,打造完整先進半導體聚落,以支援客戶強勁需求。
台積電指出,未來完工後,亞利桑那廠區將成為超大晶圓廠(GIGAFAB)聚落,約有30%的2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產能,美國將成為先進晶片的製造基地。
有法人擔憂台積電在海外加大布局,會對獲利產生影響,台積電則是預估,海外產能啟動初期將對整體毛利率帶來每年約2%至3%的稀釋影響,並在後期擴大至3%至4%。至於第二季毛利率表現,本來預期會受到新台幣升值衝擊,但最終僅稍微下調0.2個百分點,來到58.6%,主要是有部份被高於預期的整體產能利用率和成本優化措施所抵消。
先前法人預估,台積電在美國生產成本,會比台灣高出約10%,但根據AMD執行長蘇姿丰表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區的成本的確比台灣貴,但落在超過5%、低於20%的區間,這對於AMD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挑戰,是比值得的投資,可見台積電依靠優秀的管理能力與產品組合優勢,讓成本在可控範圍內,甚至漲價客戶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