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說明,Optimus持續改善設計方案,目前是Optimus 2.5版,Optimus 3.0則是一款非常優秀的設計,沒有顯著問題,原型機可能在今年年底推出,明年開始量產。馬斯克還提到,由於元件設計無現成產品可以使用,事實上,Optimus技術原理與電動車相同,本質上就是兩種不同型態的機器人,AI推論能力兩者也能相通。
根據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消息人士透露,Optimus機械手臂設計與組裝面臨技術挑戰,導致整機生產進度受阻,現在缺乏相關部件的人形機器人被空閒在特斯拉的工廠內。Optimus近期消息也不斷傳出,先是6月初、Optimus工程主管Milan Kovac離職,改由特斯拉AI軟體副總裁Ashok Elluswamy接手。
特斯拉也隨後對前Optimus前工程師Zhongjie Jay Li提告,涉嫌竊取Optimus機密資料,並創立有競爭關係的新創公司Proception,指控其在短短半年間就開發出人形機器人手臂,與當時在Optimus開發時工作內容相同。在特斯拉的訴訟文件提及,公司過去幾年未明確提供在Optimus投資金額,但是研發費用已經達到數十億美元。
中國供應鏈7月初就傳出特斯拉已於半個月前停止採購Optimus所需的零組件,主要是特斯拉正在對目前版本大改款,等到調整完畢,才會重新採購。
有機器人產業專家認為,開發具有關節的機器人手部沒有必要,採用夾具執行任務已經相當足夠,一些特斯拉員工也認為,並不需要有五根手指的機器人手部,這在執行大部分工廠任務都不需要。
在中國供應鏈傳出Optimus暫停採購消息後,TrendForce分析關鍵問題包括關節馬達效率低與靈巧手承載力不足,技術整合挑戰大,需更長時間開發,即便Optimus擁有資金與整合優勢,但仍難以滿足原規劃的應用需求,反映出人形機器人在設計邏輯與實際場域間仍存差距。
不過,TrendForce強調,此次事件提供各廠技術落地的修正機會,未來產業競爭焦點將轉向系統整合與應用驗證能力,而非僅著重於單一產品的開發進度。
由於Optimus從設計到採購都由特斯拉主導,台廠參與程度不高,加上目前仍在研發階段,就算達到5000台的生產目標,對台灣供應鏈初期營收貢獻也較為有限。
至於人形機器人是否要具有關節手部,台達電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表示,人形機器人並非為取代現有自動化機台,而是應用於自動化技術難以涵蓋的高彈性工作,如組裝大型設備、拉線、鎖螺絲等需視覺判斷與靈巧手操作的場景,尤其如資料中心整機組裝等,目前仍需仰賴人力,這正是人形機器人可導入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