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多歲的楊哲瑋,年輕時曾在上海創業開餐廳,2012年回台創立「開丼」,已今已13年。回想到在上海創業的那段青澀歲月,他說在那個年代中國經濟正在成長,「我是應屆剛退伍,想要去成長中的市場闖一闖!」憑著這份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楊哲瑋在上海3年期間,開了3間店。
他回想當時的自己,在沒有任何資金及背景下,很幸運地生存下來,但是想繼續拓展卻遇到瓶頸,剛好那時台灣餐飲業正在蓬勃發展,有一些IPO或餐飲集團化,「我覺得歷練夠了,沒有被打倒,所以回台重新創業。」

「人生永遠有新挑戰」 開餐廳真是九死一生
楊哲瑋說「自己的人生永遠都有新挑戰」,當時的他帶著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台灣主場,從頭開始創業。2012年回台至今已13年,他現在統整自己的「創業人生」分享說,曾經遇到創業期、瘋狂成長期、成熟衰退期以及疫情,經歷創業並透過企業合作,「從單店到集團化我都碰過,可以說我吃過全餐」,弦外之音也包括在餐飲界打拼的這些年,什麼景況、什麼苦的「全餐」他都吃過。
他坦言「開創新品牌我也不是每一次都成功,說實話開餐廳真的是九死一生!」他回憶起曾開過一個「以龍蝦為主題」的特殊主題火鍋店,物料都要進口及處理,為了新鮮因此都要當場處理食材,也因此處理成本非常高。
他表示,這家店開在社區裡,「雖然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龍蝦貨源,很有好的食材,但我們也不想賣太貴,結果利潤無法支撐,開了半年到1年,我們撐的很辛苦也試著努力調整」,當時也快碰到疫情了,後來就結束營業了。
他現在冷靜地分析這段創業失敗經驗,他說市場定位錯誤或有問題,開餐廳還是回到品牌定位,雖然當時有很好的龍蝦貨源,但要把它包裝出新的、好地點、市場客群,「這件事真的滿難的!」

餐飲業成功的因素是市場定位
談到創業至今的成功經驗,新冠疫情讓不少餐飲業談疫色變,楊哲瑋卻是以疫前創立的「開丼」為例,他表示2013年創店後,中間經歷成長碰壁、營收逐年衰退、店數減少等困境,就在創店即將滿10年之際卻遭遇了新冠疫情來襲,「我感謝老天給我們壓力,讓我們沒得回頭,只有改變,讓品牌一定要往下走!」也就是做了這個破釜沈舟的決定後,「我們開始重新定位品牌」,後來每家店反而成長了30到50%甚至翻倍,他還許了下一個10年的計畫,透過調整logo及菜單因應世界變化。他說:「當時在餐飲業做了快10年,如果不是遇到疫情,我也不會下那麼大的決心!」
一樣是創業,為何「以龍蝦主題」火鍋店是以失敗收場,「開丼」卻變成他堅持下去的成功經驗?楊哲瑋分析這當中關鍵因素。他表示「龍蝦主題」火鍋店定位不明確,一開始的市場定位就不對,再做下去是浪費團隊的時間,他認為「選擇比努力重要,我們的價值在肉、醬汁」,如果開店的定位對了,就會不自覺的有3至5家店繼續開下去,此時即便碰到市場挑戰也要堅持住,「開丼」當時已開了12至13家店,對於團隊、消費者都有責任,也不是說停就能停。
他表示,一開始當然是從經營一家餐廳,開一家成功的餐廳開始,而餐廳是品牌的起點,然後是IPO,「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那麼簡單」,但是要不斷調整思維,他不諱言「每一天都想放棄!」他受訪當天早上還在思考,創業對他而言,就像是條不歸路,但一家店能否成功,要靠團隊,他想帶領團隊重新調整,把不可能的事情完成,「我們沒有放棄的資格。」

開創新品牌三大關鍵點 餐廳的靈魂是人
對於開創新品牌的關鍵,他認為有三大關鍵點:第一是要思考自身有何優勢,「因為想開店的人太多了,我們也不是唯一想做的人」,一定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及見解。第二,他表示推品牌時可以把時間點拉長,以前他會希望開一間爆紅店,瞬間讓大家知道,現在則希望可以開可以開很久、開很多家的店,可以一直在這個市場長長久久複製的店,讓更多消費者可以一直吃到。
他表示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餐廳的靈魂是人,如果經營團隊沒有找到適合的店長、主管或幹部,一間店開了3至5年看似簡單,每天都做重複的事,沒有合適的人才投入品牌開創,不論規模多大的店,「消費者來這家店,服務的店長或主管不了解客人的口味,這頓吃的不開心」。

「餐廳就像舞台」 每天做一樣的事但無法複製
他強調,開一家店雖然每天都做一樣的事,但其實每天都是無法複製的,「餐廳就像一個舞台,包括料理的火候等,無法預錄,這個舞台是一群我們這些訓練幾百小時的職人,每天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餐點。」
面對疫情、缺工、通膨等,餐飲業的挑戰越來越多,楊哲瑋認為「這一場疫情是對每一家餐飲業的總驗收」,因應缺工要推動自動化或機器人,是每個餐廳老闆心裡的痛,但他還是強調,最重要的還是「人」,要有足夠的耐心培養人才,不是員工需要錢或工作,而是讓員工想加入、想學技術、想成為一份子,讓員工有階段性的成長及發展,就像跟了他20年的核心團隊,讓員工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繼續發展,核心團隊跟著他並肩作戰,如今已撐過大大小小的成長陣痛期。
很多人開餐廳是因為自己喜歡料理,對於楊哲瑋來說,他說自己一開始並不太會烹飪,而是投入了這一行之後,慢慢才開始學習,他還記得開第一家店時,他在店裡從洗米崗位開始學起,包括洗米的水、溫度、手勢的細節都要留意。

餐廳要打造成「創造回憶的地方」
回到創業的初衷,楊哲瑋認真的想了下說,父親是創業家,母親則擅長料理美食,他從小看著父連續不斷地創業,看父親把團隊像部隊一樣串連起來及分工,小時候的他心裡想「我以後長大了也要創業」。此外,母親擅長舘做很多好吃的美食,他的第一家店還把媽媽的口味帶入產品當中。
他認為經營一家餐廳就是要打造成「創造回憶的地方」,客人在店內慶生、求婚等,留下開心的笑容,餐廳有了這一群對的人,才有溫暖,他帶領著自己的核心團隊,不斷地調整因應變化,不斷接受挑戰,希望創造出1+1大於2的綜效,「有對的人、有好的團隊,這些都是無法取代的,最後得利的其實是消費者。」
楊哲瑋給自己的期許是,希望去一個成長中的市場且永遠都有新的挑戰,不斷突破一道又一道的關卡,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對於創業的這15年,他給自己只打了59.9分,他解釋說這是「無限逼近及格但沒及格」,這個分數就是他給自己的目標及責任。
在國內餐飲業澎蓬勃發展的狀況下,他對台灣的餐飲市場有信心,他認為台灣人愛吃且懂吃,做出好品牌大家都會喜歡及買單。但他卻常勸說朋友「千萬不要」投入餐飲業「千萬要三思」。若要對15年前那個初出茅廬創業的自己說句話,楊哲瑋說,他想對2009年才25歲的他說:相信自己、不要放棄,那些經歷過的很多挑戰都是值得的,撐過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