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4月11日宣布多項針對中國的關稅豁免措施,涵蓋大量消費性電子產品與技術類商品,包括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半導體及其設備等,將暫時排除於原先實施的125%互惠關稅與10%基準關稅之外。此舉顯示出政策具備彈性,尤其針對產業鏈難以迅速移轉的產品,意圖減輕對企業與消費者的衝擊。不過,這些豁免範圍有限,許多中國商品仍須承擔高達145%關稅稅率,市場仍高度關注後續變動。

Libby Cantrill分析,雖然消費性電子等技術產品獲得豁免,但未來仍可能透過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對其課徵25%甚至更高關稅。該條款以國安為由,授權美國政府課徵關稅,並需經美國貿易代表與商務部調查後執行,賦予關稅更高的法律穩定性。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目前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部分關稅,引發合法性爭議。雖該法授權總統於國家緊急狀態下廣泛行使經濟權力,但過去從未用於關稅領域。部分法律觀察人士認為此舉違反「重大問題原則」,恐遭司法挑戰。然而,相關訴訟程序將曠日廢時,短期內對市場影響有限。即使IEEPA受到限制,川普仍可藉由其他法條如232條款持續推動關稅政策。

目前已知關稅措施包括:

對所有國家徵收10%基礎關稅,豁免部分特定產業。

對中國商品徵收145%關稅(包括125%互惠關稅與20%芬太尼關稅),部分豁免消費技術性商品、半導體及其設備;PIMCO認為這些商品在未來某個時候將有額外但較低的關稅。

對不符合《美墨加協議》的商品徵收25%關稅。

對任何進口委內瑞拉石油的國家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

對鋁與鋼材徵收25%關稅。

對汽車及其零組件徵收25%關稅。儘管川普在4月14日暗示這部份具一定的彈性,預期不久後還會對製藥與半導體技術元件徵收類似的產品關稅。

互惠附加關稅:這些在4月2日宣布的更高懲罰性關稅已被暫停,直至7月9日。

PIMCO認為,川普彈性調整政策短期有助提振市場信心,但整體關稅政策仍具高度不確定性,可能拖累美國GDP成長1至2個百分點,並推升通膨壓力。川普在社群平台發文強調「沒有人能逃避責任」,顯示其貿易強硬立場未變。Libby Cantrill表示,雖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支持貿易政策目標,但不認同關稅手段,未來政策走向仍須關注政治與民意變化。

除貿易議題外,美國財政也進入關鍵時刻。由於報稅截止日落在4月15日,財政部預期能暫時避免債務上限衝擊。國會正研擬提高債務上限5兆美元,並將其納入稅收改革法案中。

稅收減免、支出增加或削減的上限目前包括(以下數字均不含利息支出):

3.8兆美元用於延長將在2025年底到期的川普稅收減免。

1.5兆美元的新淨稅收減免。注意: 眾議院共和黨人士堅持將醫療補助削減至9000億美元,儘管被參議院潑冷水(部分國會觀察者估計醫療補助削減可能在未來10年落在2000億到5000億美元間)。

1500億美元的新國防支出。

1950億美元的新移民/邊境支出。

40億美元的非醫療補助支出削減。

5兆美元的債務上限提高。

Libby Cantrill指出,儘管共和黨掌控國會,但針對支出削減與財政赤字的共識不足,可能最終通過一項增加財政赤字的法案。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估,若無重大政策變動,基本赤字將上升至GDP的7%以上。

整體來看,關稅與財政政策短期仍將牽動市場風險情緒,而美國是否會在貿易與預算議題上展現更強的政策協調與穩定性,將是市場後續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