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收服日本人的胃 全球已設40多點

林志鴻指出,Yo-Kai EXPRESS的第二代自助飲品機全球僅有兩台,一台在台灣,另一台則在特斯拉總部。自2018年起,公司開始將機器投放到美國各地,涵蓋公司、機場、醫院、學校和賣場等地。至於第一代的無人自助拉麵機,由於產品屬於日本食品,因此第一個海外擴展目標就是日本。儘管一開始遭遇質疑,但他們不斷改進口味,最終在2022年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並與一風堂等知名餐飲業者合作。此後,Yo-Kai EXPRESS陸續拓展到韓國、台灣、新加坡,並計劃進軍泰國和澳洲等地,目前已在全球設立40多個站點,並持續擴張。

關於台灣市場,林志鴻表示,雖然台灣便利超商眾多,推動的挑戰很大,但事實上24小時餐飲的需求一直存在。舉例來說,Yo-Kai EXPRESS與桃園機場合作,為旅客提供餐飲服務,除了提供一風堂拉麵外,若能提供台灣牛肉麵等選擇,有望吸引外國旅客的目光。林志鴻透露,Yo-Kai EXPRESS還計畫與充電站業者合作,在快充站提供餐飲服務。

林志鴻也提到,Yo-Kai EXPRESS於2019年獲得來自軟銀的重大投資。他表示,軟銀在食品自動化與AI技術領域一直積極找尋機會,同時找到符合日本人口味的產品,原本公司打算與另一家矽谷創投簽約,但軟銀的一封信改變了決策,而且軟銀認為他們的產品很符合日本市場需求,最終他們選擇與軟銀合作,雙方因此開始了合作。

Yo-Kai Express的無人自助拉麵機跟日本多家知名餐飲業者合作。彭欣偉攝
Yo-Kai Express的無人自助拉麵機跟日本多家知名餐飲業者合作。彭欣偉攝

疫情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談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林志鴻回憶道:「當時我們原本計劃在2020年2月18日於日本舉行記者會並支援東京奧運,結果在我已經飛抵日本的當天,奧運宣布延期,這讓我們所有投入的資金和時間都付諸東流。」他指出,那段時間公司面臨極大挑戰,不知道是否能度過難關。

在這樣的困境中,Yo-Kai EXPRESS迅速調整策略,並推出了新的服務模式,「我們將拉麵從販賣機送到消費者家中,並指導他們如何自製。」這一策略在15天內成功落地,並為公司在接下來的8個月中提供了生存動力。

直到2022年,Yo-Kai EXPRESS在突破困境後迎來新機會,與日本航空達成合作,在羽田機場投放機器,並於東京車站舉行盛大記者會,宣布正式進軍日本市場。林志鴻表示,這一切的成功,源自於疫情期間公司專注於食品研發並堅持不懈。

回顧疫情時期,林志鴻坦言,實體店面無法正常運營,需求急劇下降,供應鏈也受到影響,但正是這場全球危機讓Yo-Kai EXPRESS加速了自動化餐飲系統的發展。「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動化減少人工成本,並滿足顧客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Yo-Kai EXPRESS進一步發展無接觸餐飲服務,將自動販賣機與無人配送結合,為顧客提供更便捷且安全的用餐體驗。

Yo-Kai Express的第二代自助飲品機。彭欣偉攝
Yo-Kai Express的第二代自助飲品機。彭欣偉攝

自動化需求爆發 美國成重要戰略重點

在美國這一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中,對自動化餐飲的需求逐漸增長。林志鴻指出,這一趨勢不僅是由於疫情後對無接觸餐飲的偏好,更是因為美國市場對創新技術和高效服務的高度接受。隨著自動化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餐飲公司向機器人化和自動販賣系統發展,而Yo-Kai EXPRESS正是領先者之一。

「在美國市場,我們發現顧客對自動化餐飲的需求遠超預期,尤其是在快餐、商業區和繁忙交通樞紐,消費者對便捷和快速的需求讓自動販賣機的市場潛力爆發。」林志鴻強調,自動化技術不僅能提升顧客體驗,還能大幅減少人力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此外,Yo-Kai EXPRESS也積極與當地企業合作,推動美國市場的食品自動化發展。與特斯拉等品牌的合作,將自動販賣機引入充電站、商業大樓等新場景,實現品牌跨界合作,提升產品曝光度和銷售額。

林志鴻指出,由於美國消費能力較高,飲料和餐食的價格普遍高於台灣,因此利潤空間較大。而且,美國消費者對新興餐飲模式的接受度也較高,尤其是日式拉麵等受歡迎食品,進一步促進了自動販賣機的需求。「在美國,一杯飲料的售價約為6到7美元,利潤相對較高。」林志鴻表示,這使美國市場成為Yo-Kai EXPRESS的重要戰略重點,未來公司將繼續拓展美國市場,並根據不同國家的需求制定客制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