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核廢料處理議題,黃國昌昨在公投發表會中提出名為「深孔地質處置」(DBD,Deep Borehole Disposal)的嶄新技術,宣稱這項技術已在國際間獲得支持,展現高度安全性和可行性。黃國昌說,傳統處理高放射性廢棄物的「深層地質處置」(DGD,Deep Geological Disposal),需要在地下500公尺建造大型坑道,施工困難且成本高,對掩體的擾動也大,不過DBD就不一樣,是用鑽井技術將高階核廢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結晶岩層,利用天然地質屏障進行長期隔離。
對此,律師林智群在臉書發文表示「在台灣地震帶往下挖一個玉山的深度,這個技術很簡單嗎?」狠酸「他乾脆說用飛彈射到外太空,看起來還比較可行。」引起網友熱議。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發聲明指出,雖然深孔地質處置(DBD)技術因具有鑽井規模小、對岩體擾動較少的特質而被部分人士視為技術突破,但將其描述為「已成熟並成為主流」並不符合國際現實。該技術早在1957年便被提出,但直至今日仍未臻成熟,且如何確保廢棄物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時間尺度內保持安全隔離,仍缺乏實證基礎。此外,不論是DBD還是傳統深層地質處置(DGD),都必須依賴極為穩定的地質條件(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滲流等威脅)並需要長期監測與多世代管理,這不僅是工程難題,更涉及社會、政治、財務與治理挑戰。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表示,美國日前雖宣稱能協助台灣處理核廢料,但美國國內目前並沒有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具體計畫或場址。過去選定的尤卡山(Yucca Mountain)場址因滲水等技術問題和當地原住民社群的長期抗爭而苦無進展,尋找其他場址的作業也不曾帶來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國於1999年投入運轉、以深地質處置方式收納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核廢料隔離測試廠」(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WIPP),更在2014年2月14日發生重大爆炸事件,導致少量放射性物質釋放至地表而發生輻射外洩,這顯示即使是在相對成熟、規模受控的處置設施中,意外仍可能發生,且後果龐大。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認為,台灣地狹人稠、地質條件複雜,在缺乏完整原地測試與長期安全驗證之前,任何最終處置方案都必須建立在審慎、循證、透明的科學評估之上,而非僅依理論優勢或國際少量研究案例就匆促推動。黃國昌對台灣再生能源的永續發展如此缺乏信心,但卻相信在地質穩定性遠遜於芬蘭、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台灣可以妥善處置用過核燃料棒,著實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