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指出,台灣並非美國優先關稅談判對象,至今僅完成兩輪初步會談,與美國已積極接觸的英國、歐盟、日本、韓國、越南等相比明顯落後。這反映出台灣在美方地緣經濟戰略中的排序仍偏低,加上台美非正式邦交關係,簽署全面經貿協議困難重重。
在關稅設計方面,美國似乎採取「分層定價」策略。以英國獲得10%基礎稅率、越南接受20%,但讓出大量市場准入與軍工採購為例。翁履中認為,台灣與越南的情境更為接近,出口導向、高度依賴電子製造業、供應鏈與中國交纏,且內需市場對美開放有限,這些都可能讓台灣被認定為中國的「出口轉運站」。
此外,翁履中認為,台灣目前的談判籌碼有限。台積電赴美設廠、半導體合作等政策多已成既成事實,難再成為可交換籌碼;而在農業、進口等敏感議題上讓步空間又有限,難以滿足美方「貿易對等」訴求。
翁履中提醒,若川普政府將高關稅視為迫使台灣供應鏈去中化的「誘導工具」,甚至以此推進台美產業深度整合,那麼20%以上的稅率也不無可能。「根據目前談判進度與美方態度推估,台灣最可能落在10%至20%的關稅區間。10%以下幾乎不可能,甚至20%以上也不能完全排除。」
翁履中強調,美方願意提供三週緩衝期,代表「還想談、願意談」,台灣此刻最應該做的,是積極出牌,而非等待落牌。他呼籲,企業應加快赴美佈局、整合供應鏈、聯合設點;政府則應成立專責談判團隊,短期內提供出口退稅與緩衝基金,中長期則加速產業升級與品牌國際化,降低價格競爭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