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秀指出,根據內政部數據,113年12至17歲毒品嫌犯達607人,年增22.6%,18至23歲則高達3,215人,且年齡愈大使用毒品等級愈高,從三級轉為二級。儘管《菸害防制法》已於去年上路,但國高中生使用加味菸、加熱菸比例卻仍攀升,電子煙油更常被摻入非法物質,成為毒品滲透校園的掩護工具。
李彥秀直言,毒品與菸品防制雙雙失靈,現在只要用Google就能找到電子煙販售通路,更遑論IG、臉書社團或LINE群組等隱蔽平台,甚至有人在threads分享出國攜帶電子煙入境的方法。她提出「邊境管理、阻絕流通、校園防堵」3項策略,建議檢討旅客通關查驗流程、突破新興通路查緝困境、精進校園毒害防制識能,保護學生免於菸害毒害。
張啓楷說,早在6月19日質詢時即提出跨部會聯防建議,財政部與衛福部也口頭承諾,但會議紀錄顯示仍把新科技查緝電子煙的責任推給地方政府,且菸捐分配比例未調整,查緝責任重壓地方,卻無對應資源。
張啓楷指出,衛福部迄今仍未公布成人電子煙使用率資料,連針對「喪屍煙彈」(依托咪酯)的採購指引都還沒出爐。今年1至4月相關非尿液檢體查獲件數已超過1,600件,遠超過去年全年,校園已深受其害。另台南更爆出警方使用的毒品快篩試劑竟有7,600支過期,部分甚至逾期6年,另有63件毒駕案件未如期舉發,凸顯行政怠惰、互踢皮球,中央不應繼續讓地方獨撐毒品防線。
陳宥丞則表示,自去年依托咪酯被列為二級毒品後,台北市8月單月查獲毒駕案件達53件,比以往每個月暴增3倍 ,實際情況恐遠比數字更嚴重。因現場缺乏科學化檢測設備,導致警方難以有效取締,若未來加熱菸在台灣通過審核上市後,取締難度只會增高。
陳宥丞強調,台灣已有多所大學成功開發可攜式唾液毒品快篩設備,10分鐘內即可判讀,準確率高達9成以上,可望成為警方打擊毒駕利器。他呼籲中央應儘速完成法制化,讓地方能依法採購與推廣,同時提高檢測試劑品質,避免偽陽性,讓「毒駕零容忍」不再淪為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