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釀災,後續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李鴻源在節目《下班瀚你聊》中指出,目前堰塞湖水量已下降至600萬噸,「沒有立即危險」,即使全部釋出,河川仍可承受;但真正的隱憂在於,如果再遇上颱風豪雨或規模五級以上地震,脆弱的山壁極可能再次崩落,「就會再形成第二次堰塞湖,危機永遠存在。」
他進一步解釋,災後下游河床已經淤高3至5公尺,讓河道變淺、通洪能力下降,再有強降雨更容易氾濫,「清淤的量很有限,清出的泥沙要搬去哪?」至於外界建議加高堤防,他直言「經費是天文數字,工程時間也非常久」,短期難以見效。
除了工程挑戰,李鴻源也呼籲政府思考更根本的對策。他表示,根據團隊的模擬演算,未來再度潰壩的機率只會越來越高,「政府要認真思考如何把這些村民遷走」。但他強調,遷村不是簡單的口號,還要面對居民的就學、就業、就養等複雜問題,「今天大家熱心幫忙清掉淤泥,這只是第一步;兩週後災民才會意識到什麼都沒有了,後面就可能引發憂鬱症,一個大的災難以後,容易出現自殺潮。」
針對外界質疑為何不選擇爆破引流,他也給出解釋:馬太鞍堰塞湖地質年輕脆弱,內部結構難以掌握,「要放多少炸藥才夠?萬一引起山崩呢?直升機也很難把怪手吊進去,就算真能開挖,關鍵時刻壩體垮掉,工人連跑都跑不了。」
李鴻源強調,這次災害暴露出台灣防災體制的「多頭馬車」問題。堰塞湖位於林保署管轄的林班地,但林保署根本沒有能力處理,這種災害需要跨部會整合,台灣真的需要一個專責的「防災總署」,才能避免救災效率被政治與權責分散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