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心理學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研究,壓力會啟動體內的「壓力軸線」,導致皮質醇上升,使人特別想吃高糖、高脂的食物。這種情緒性進食短暫能讓人快樂,卻可能帶來更多焦慮與罪惡感,甚至演變成暴食或體重波動問題。簡單說,身體不是真的餓,是心靈在找安慰。

曉晶指出,「假性食慾」常見的5個徵兆包括:吃完正餐沒多久又嘴饞、心情差時特別想吃、明明不餓卻想找東西咬、吃完感覺空虛、晚上特別容易想吃。她建議民眾先問自己:「我是真的餓,還是想被安慰?」若發現是情緒作祟,可以先喝杯熱茶、深呼吸或散步轉移注意力。

她也提供「穩定型點心」的健康替代選擇,如地瓜配無糖豆漿、優格加燕麥或黑巧克力加堅果,能穩定血糖、舒緩焦慮。曉晶強調:「吃不是錯,但吃錯方向會讓空虛更大。」學會分辨「真餓」與「假餓」,才能讓食慾不再是逃避,而是與自己和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