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撒幣潮迅速從中央延燒地方。新竹市率先宣布發放5000元消費金,新北、桃園、台中、雲林等地也相繼進入「研議階段」。綠營議會黨團在藍白營執政縣市高舉「還稅於民」的旗幟,逼藍白首長表態;台北市的情勢更是一面鏡子,民進黨團主張每人發2.1萬元,國民黨團則提出「彈性版本」,授權市府自行決定金額。看似審慎的「防守性姿態」,其實正揭示台灣政治的現實:沒有人敢擋人民的財路,民粹早已成為一場全民共演的盛宴。
藍營主導的財劃法修正,使地方政府分得的統籌分配稅款大幅增加,這筆突如其來的「財政紅利」成了地方政治操作的新燃料。綠營議會黨團順勢要求藍營地方政府將錢直接發放給市民,以「共享成果」之名,掀起一波波地方撒幣浪潮。
然而,中央因普發現金已掏出鉅額預算,地方又陷入跟進的壓力。各層級政府在不同政治邏輯下彼此推託、互相消耗,財政資源被切割成民粹的籌碼,治理秩序也隨之失衡。這樣的局面,不會讓台灣變得更好,只會讓政治更加依賴情緒,讓改革變得愈發遙不可及。
當藍綠在不同層級上互相制衡、又彼此模仿,民主的辯論空間被民粹的喧囂吞沒。沒有人願意當「不討喜」的那一方;人人都在算計,誰能在下一輪撒幣時佔得主場。這場全民狂歡的背後,是政治信任的透支,也是公共價值的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