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琪提到,柯文哲原計畫回家第一天就去祭拜父親,卻因農曆七月避忌延後,直到日前才順利成行。她感慨地說,先生經歷9個月的羈押與病痛折磨,如今能親自祭拜亡父,才算放下心中那塊大石。不過,這段被關的時間,也讓他「怕見人」、「怕被監控」,就連前往拱天宮還願時,因人潮太多、監控單位又不斷來電詢問,最後飯沒吃、相沒照,匆忙離開。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長期羈押或被隔離的人,常出現「社交焦慮」或「創傷後壓力反應」。他解釋,這種狀況會讓人害怕面對群眾、出現過度警覺、想逃離現場等反應,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影響生活品質與社交功能。
楊醫師也建議,若有類似情況,應尋求專業心理治療或藥物輔助,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放鬆訓練等方式,幫助患者逐步恢復對社交環境的信心。他提醒,家人理解與陪伴也很重要,「慢慢來、不要逼自己」,是走出心理陰霾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