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仁指出,泡菜、味噌、納豆、優格等發酵食物,含有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能把糖分和蛋白質轉化成乳酸、短鏈脂肪酸、維生素等代謝物,幫助吸收、調節免疫與降低發炎。研究也發現,每天吃發酵食物6週,腸道菌相會更豐富,連發炎指標IL-6都下降。
他建議,每天吃1到2份發酵食物就好,例如一小碗泡菜或一杯無糖優格即可,重點是「長期少量、種類多樣」。同時,別忘了搭配高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才能讓好菌有足夠養分發揮作用。
不過,劉博仁也提醒,發酵食物並非人人適合。像泡菜、味噌鈉含量高,吃太多易升血壓;部分優格、康普茶含糖過高;自製品若環境不乾淨,可能滋生霉菌。免疫低下、孕婦、或對組胺敏感者,更應避免未經殺菌或過度發酵的食物。他強調,健康靠整體習慣養成,「吃得聰明比吃得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