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宜璋教授指出,心衰竭患者常因心臟收縮能力不足,導致腦部血流下降,出現疲憊感,嚴重時甚至只能坐著呼吸。右心衰竭時,還會造成下肢水腫。統計顯示,急性心衰竭患者出院1年內死亡率高達16%,5年死亡率更達5成,和癌症相當,因此務必要及早診斷與治療。

不過,心臟移植機會稀少,台灣每年僅有60至80顆心臟可供移植,但等待名單卻超過350人。陳益祥教授說,許多患者在等待過程中因反覆發作住院,甚至因其他器官受損失去移植資格,陷入惡性循環。

近年「左心室輔助器」(LVAD)成為末期心衰竭的重要治療選擇。數據顯示,使用LVAD的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8成,和心臟移植相當。它不僅能減少再住院次數,也能提升生活品質,對年紀大、不適合移植或等待移植的患者來說,是一大希望。

醫師提醒,心衰竭病程變化快,一旦拖到頻繁住院,常代表其他器官也已受損,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謝宜璋、陳益祥教授呼籲,高風險族群應及早就醫並與醫療團隊討論,別忽視「喘、腫、累」的警訊,移植不是唯一選擇,LVAD也能讓病人延續生命、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