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焦慮並不是性格太脆弱,而是大腦誤判風險,讓安全的事看起來像危險。這多與杏仁核過度活躍、血清素濃度不足有關,導致情緒放大、難以冷靜,「小事也像大事」。例如,有些人光是搭捷運或開會,就可能焦慮到胃痛、冒冷汗,彷彿誤觸警報器般無法安定。
焦慮症常以「假裝成身體病」的方式出現,包括心悸、胸悶、腸胃不適、失眠、頭暈、手腳冰冷、頻尿等。許多人因此反覆看診,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根源其實在情緒。若只處理身體症狀,忽略心理問題,焦慮就會一次次回來。
推薦新聞:七夕約會TOP10出爐!大稻埕打敗澎湖煙火 台北景點狂掃6席
楊聰財建議,治療焦慮除了藥物穩定神經傳導物質外,也可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自律神經訓練、正念呼吸、肌肉放鬆、規律運動等方式改善,並建立穩定的飲食、睡眠與生活節奏。他提醒,焦慮並非失敗,而是身體的警訊,懂得停下照顧自己,才有力氣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