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事發後選擇冷冰冰地以「考場公平、考卷已印」為由拒絕補救,甚至連啟動重大事件處理、設置獨立考場的建議也未採納。這樣的回應令人不禁想問:如果站在教育者的立場,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還會這麼決絕嗎?當錯不在學生、責任明明在學校和老師,為何不先想辦法救人,再討論懲處?

當下的考場秩序當然重要,但教育本身就是為了人而設立的。眼看著23名孩子辛苦準備三年,最後卻被推上錯誤的戰場,他們的無助、憤怒和不甘,卻只換來一句「無法修正」的放棄。

相關新聞:建臺高中分科測驗「報錯科」!23學生枉苦讀3年 校方認錯了

至於建臺高中,發表聲明認錯、強調「承擔責任」,說穿了也只是場面話。那些負責報名、核對的老師跑得無影無蹤,就算被揪出來頂多申誡了事,考績可能連刮傷都沒有,而學生呢?必須先上陣凌遲自己、面對自己考錯科目後的不如人,人生計畫被攪亂、未來全盤打亂,卻只能怪自己倒楣,默默承擔。

這場風波再次暴露出教育體系的冷酷無情:學生相信老師、信任學校集體報名的制度,結果這個制度在最關鍵的時刻失靈,卻要求他們獨自面對後果;而教育部和大考中心則躲在「公平性」與「程序」的盾牌後面,不肯伸手相救。這樣的「法味」教育,又要如何教會學生成為有人味、有同理心的人呢?

苗栗縣長鍾東錦說這件事是受害學生人生的「第一課」,但人生的第一課並不該是被體制拋下、學會獨自承擔他人錯誤。真正的教育,應該是無論發生什麼錯,都先想盡辦法把孩子拉起來,再來檢討責任;而這次,最該被記住的,是大人的涼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