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醫院多半靠手寫或簡單電子系統記錄早產兒生長數據,不但整合不易,也難以即時評估。特別是孕齡未滿34週的早產兒,若參考的是傳統子宮內胎兒生長標準,經常會產生落差。因此,一套符合實際出生後發展情況的系統,是目前新生兒醫療的迫切需求。
這次合作由旅美新生兒科醫師周甫聲貢獻核心技術,他以30萬筆美國早產兒數據建立專業曲線系統,並授權北榮使用。在陽明交大林邑璁教授牽線下,鄭玫枝主任帶領團隊,整合周醫師資料與本地醫療平台,跨國、跨校合作終於在今年6月正式完成,並於中華醫學會年會首度發表,受到醫界高度關注。
推薦新聞:爸猝逝、媽是緬甸華僑…郭書瑤17歲休學養家 拉拔胞弟卻涉共諜案
鄭玫枝主任表示,新系統可自動將每日上傳的寶寶數據轉成成長曲線圖與百分位數,大幅提升準確度與效率,更可預警異常發展情形,為醫師提供即時判斷依據,真正做到了用數據守護早產寶寶的未來。
這項成果背後,也離不開陽明交大醫學系師生的參與,由楊智傑主任指導,醫學系五年級朱雅萱擔任召集人,帶領團隊與北榮新生兒科攜手合作,並獲得資訊室工程師全力支援。北榮表示,這套系統是台灣早產兒醫療的新里程碑,未來也將推廣應用到更多醫療單位,幫助更多早產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