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ier報導:英國報紙《Financial Times》東京支局長路易斯(Leo Lewis)採訪20多名移居日本的中國人,訪問他們移居東京後的真實生活與心境。

 

一名在東京生活、氣質典雅的女性將茶杯放在亮漆桌面上,望向咖啡廳開放的窗外,為7月的景致感到動容。外頭的銀杏行道樹已被豐富的夏日綠意覆蓋,午後的陽光灑落在上野公園,人流正朝向這座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國立博物館而去。

自稱曹的女性接受採訪時說,「我真的很喜歡這座城市,但從幾個月前開始,走在附近時我會選擇不同的路,會繞過某些巷弄,那些路中國人比較少會走。」

她曾任某企業高階主管,1年半前帶著孩子從中國到東京展開新生活。當時她表示,中國人在她所在社區的比重並沒有現在這麼高。

曹在中國大眾普遍把日本視為移居選項之前,就已經計畫移居日本,也就是在中國的房地產意見領袖們,尚未在社群媒體上大量討論她所居住的文京區購買機會之前。

截至2024年初,曹所住大樓的中國家庭曾只有包括她家在內的3戶,現在已增為11戶。從運送來的家具與電梯內的對話可以看出,這個數字很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新的中國人社群正逐步成形,伴隨而來的自然也會有社群內特有的嫉妒與黏著行為。曹表示自己就是不喜歡這些,當初才選擇離開中國。她表示,為了躲避這些現象,自己打算搬到東京中國人較少的另一個區域。

儘管曹對在東京快速崛起的「潤日」現象並無好感,但她本人無可否認也是潤日的一員。

所謂潤日,指的是為追求在母國無法實現的生活型態,而移居日本的中國中產階級。部分潤日希望在日本取得長期居留、偶爾因工作返中國,但多數人來到日本後已下定不再回中國的決心。曹說她希望能逐步融入日本社會,但她並不確定其他潤日是否也有同樣的覺悟。

本次訪問發現一項趨勢:在上海等中國大城市,晚宴的核心話題逐漸成為「如何去東京或大阪並在那裡生活」。在東京開設以中文書籍為主的書店的張潔平表示,這類晚宴常有某種暗號交流,能讓參與者知道對方是否願意談論移居事宜。

舉例來說,若在座有人問「計畫在當地停留多久?」便可能是在試探對方是否想談簽證相關問題。

張說:「現在的話題是如何脫離中國。」張補充說,「如果晚宴是3小時,裡面會有2小時在討論外國簽證取得要件、出國方式、與當地人結婚的方法、購屋方式、如何把父母從中國接來、以及如何帶現金出境等話題。」這些在晚宴或午宴上不斷重複,日本常常會被提起。

雖然日本經濟長期被稱為「失落的數十年」,活力有所衰退,但許多人仍認為日本有眾多優點。從世界各項關於和平、經濟自由與財產權的排名來看,日本名列前茅。即便國際局勢動盪,日本在政治與社會上仍相對保持冷靜與彈性。

此外,日本擁有值得信賴的醫療制度、言論自由、治安良好、優質的服務,以及極高水準的飲食文化。張指出,潤日運動除了實利面的吸引力外,也有一種可稱為「思想性」的驅動力。「在中國的近30年內,『離開現況比較好』的思潮逐漸盛行」,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