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專注於量子領域研究的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憑藉40年前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實驗室的重要發現,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台灣有寄信恭賀我,我和台灣有很特別的緣分。」馬丁尼斯在滿檔行程過後接受中央社視訊專訪,表示和台灣合作多年,相當樂在其中,很高興能協助台灣推進技術。

1980年代中期,馬丁尼斯與柏克萊指導教授克拉克(John Clarke)、博士後研究員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成天泡在實驗室裡研究電路。他對那段「持續創新」的歲月念念不忘:「我們當初必須自己想很多點子,才能讓實驗順利進行...像同軸電纜這種東西我都得自己做,現在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產品,以前我們都得自己動手做。」

時隔40年,師徒3人因「在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及能量量子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的發現,證明了量子力學的奇特現象不只存在於原子或電子等微觀世界,還可以在肉眼可見的宏觀尺度上觀察得到。

馬丁尼斯獲知得到諾貝爾殊榮,與妻子琴恩開心擊掌。美聯社
馬丁尼斯獲知得到諾貝爾殊榮,與妻子琴恩開心擊掌。美聯社

這項發現為超導量子電腦的發展奠定基礎。馬丁尼斯後來也領導谷歌(Google)的量子人工智慧團隊,致力建立實用的量子電腦,並在離開Google後共同創辦了Qolab新創公司,專注超導量子電腦硬體開發,同時擔任中研院顧問,合作開發量子位元的製程。

馬丁尼斯表示,台灣能投入經費在一些偏研究導向的計畫,這是非常棒的事情,同時,台灣還擅長將研究轉為產品,做出真正實用且優質的東西,而這兩件事(基礎研究與製造應用)要結合起來其實並不容易,台灣研究人員一直學習精進這方面的能力。

他說,「你們的公司、你們的國家非常成功,而且很明顯已經是全球重要的製造中心。」他也建議年輕研究人員可以持續思考更長遠的實際應用,推動科技升級。

馬丁尼斯是台灣中研院的顧問
馬丁尼斯是台灣中研院的顧問

除了硬體,馬丁尼斯對台灣的好山好水印象格外深刻;他回憶,有次到東海岸國家公園健行,感覺像是參加團隊合作活動(team building),非常愉快,「有一條非常狹窄的峽谷,大理石岩壁上還有繩索...風景極其壯麗,是我在美國從未見過的美景。」

「我也很喜歡那裡的美食,還有當地的人,台灣讓我感覺充滿活力。」他說。

馬丁尼斯也表示,期待未來與台灣有更多合作,「我們公司名稱是Qolab,Q代表量子,Collaboration意味合作,我們非常重視合作,希望能與中研院團隊繼續合作。」

談到量子位元製程與量子電腦挑戰,馬丁尼斯表示,量子位元的製作方式與傳統半導體製程仍存在差異,因此必須對既有流程進行調整,才能正確製造量子位元,而這也是全球研究團隊面臨的課題。他對現今發表的量子晶片或電腦突破則抱持審慎態度。

在柏克萊實驗室以務實風格聞名的他說,「我們在這個領域剛起步時,就努力做到非常嚴謹的科學測量,並且要把事情做好,這是計量學(metrology),不是神話學(mythology)」,這就是我們所堅持的。這也是這個領域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即便天還沒亮就起床,馬丁尼斯說「今天是不可思議的一天」。他希望克拉克、德沃雷都能前去瑞典領獎,一起回憶那段美好的時光,「與他們一起工作,特別是身為一個年輕研究員、一個年輕科學家,那段驚奇的旅程,是我職業生涯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