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新聞網報導,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的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85,000名成年人,發現體重過輕的人在研究期間死亡風險,幾乎是體重指數(BMI)處於正常範圍上限者的近3倍。這項結果在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中發表。

即使是在「健康」範圍內但偏瘦的參與者,也面臨較高的過早死亡風險。

與此同時,超重或中度肥胖的受試者與BMI處於正常上限的人相比,並未出現更高的死亡率。

研究結果挑戰了長久以來關於BMI(身高與體重指標)與健康之間的假設;研究指出,有可能存在「胖但健康」的情況,帶幾公斤額外體重的危害,可能不像過去想的那麼明顯。

不過,最大的風險仍出現在兩個極端:重度肥胖與體重過輕,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格里布斯霍爾特(Sigrid Bjerge Gribsholt)說,「體重過輕與肥胖都是全球重大的健康挑戰」。

格里布斯霍爾特警告,肥胖可能擾亂身體代謝、削弱免疫系統,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最多可達15種不同的癌症;而體重過輕則與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與營養素缺乏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體脂分佈與潛在健康狀況在整體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另一位研究者布倫(Jens Meldgaard Bruun)指出,「內臟脂肪,那些代謝非常活躍、深藏於腹腔、包裹在內臟周圍的脂肪──會分泌不利於代謝健康的物質」,「因此,一位BMI為35且呈蘋果型(多餘脂肪集中在腹部)的人,可能已有第2型糖尿病或高血壓;而另一位BMI相同但多餘脂肪分布在臀部、大腿的人,可能沒有這些問題」。

布倫表示,肥胖的治療應個人化,設定體重目標時要把這些因素及其他病況納入考量。

未參與研究的北達科他州立大學流行病學家巴加瓦圖拉(Akshaya Srikanth Bhagavathula)博士,本次發現支持其他近期研究,「BMI較低者的較高死亡率,很可能是因為潛在疾病讓情況看起來顛倒。像是癌症或心衰等疾病會先導致體重下降,這使得低體重看來比實際更危險」。

巴加瓦圖拉補充說,在年長者中,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流失會增加脆弱性,例如跌倒與感染,而輕微的體重過重在生病時可能提供能量儲備,進而有「保護作用」;丹麥普遍健康且活躍的生活型態(包括廣泛的自行車運動)也可能助長這種效果。

他強調,BMI應與其他指標一起考量,例如腰圍與身高比、肌肉量、膽固醇與血糖數值,以及性別和族群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