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先前曾舉行多場公聽會,台北市長將萬安仍拍板拆除公館圓環,同時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引發民意反彈。美國研究顯示,歐洲常見的圓環能大幅降低行車速度,減少車輛交會方向的「衝突點」,避免車身側面被高速撞擊,減少嚴重事故,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FHWA)直言圓環是「證實有效的安全對策」。

根據土耳其研究,現代圓環與十字路口相比,交通容量能提高約3分之2,壅塞時間大幅降低7成,排隊車輛明顯減少。美國研究也發現,圓環對行人更安全,不需要紅綠燈,不但能降低維護成本,還能避免停等紅燈時排放的大量廢氣,對環境更有利。

然而圓環並非也沒有缺點,除了無法應付龐大車流量,老舊且設計不良,加上台灣機車騎士多,實際上更可能危害用路人。公館圓環最早建於1967年,1971年福和橋落成時一併拓寬,不過由於缺乏優良的出入環標線設計,加上往來永和與台北的車流量大增,開始出現存廢討論。交通部統計發現,公館圓環2018至2025每天平均發生1.5起車禍,肇事率全台最高,拆除後預計能降低63%,與一般交叉路口相同。

至於民眾關心的塞車問題,北市交工處處長張建華表示,根據模擬結果,公館圓環改為交叉路口後,上午尖峰的延遲時間會從127秒縮短到101秒,下班尖峰雖然會從124秒增加到194秒,不過後續可再透過號誌管制、增加車道等方式改善。

公館圓環空拍照。中央社
公館圓環空拍照。中央社
台大學生會等學團抗議拆除公館圓環。中央社
台大學生會等學團抗議拆除公館圓環。中央社
公車專用地下道也一同走入歷史。中央社
公車專用地下道也一同走入歷史。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