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疾管署說明,屈公病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而屈公病的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


中央社報導,據廣東省疾控局消息,7月27日至8月2日一週時間內,廣東省新增2892例屈公病(當地稱基孔肯雅熱)病例,其中2770例集中於佛山,目前未出現重症和死亡病例。目前累計病例已超過7000例。


此外,2日在香港發現首例境外輸入病例,一名曾在佛山停留2週的12歲男童,返回香港不久即出現發燒、手指關節痛等症狀,經核酸檢測後確認感染屈公病,但症狀輕微。


佛山市市場監管局昨日發布通知,要求全市所有零售藥店嚴格執行銷售重點管控藥品登記報告制度,重點管控47種治療屈公病引起的發燒、皮疹、關節痛等症狀的藥品,其中包括各種感冒藥、在中國廣為人知的連花清瘟膠囊、板藍根等,且都包含兒童劑型。


當局稱,對收集的購藥人資訊將嚴格保密,僅用於疫情防控需要。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1日將前往中國旅遊的旅遊警示上調為二級,建議計劃前往中國的旅客加強預防屈公病的措施,並建議欲前往疫區的民眾接種疫苗。


據央視新聞報導,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表示,目前廣東省疫情快速上升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本週廣東全省新增報告病例數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核心區順德區報告病例數連續下降。「但國際基孔肯雅熱疫情高發,廣東省對外交流頻繁,境外輸入風險持續存在」,疫情防控仍面臨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在7月22日發出警告,指當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屈公病病毒傳播情況,印度洋地區的新疫情已蔓延至歐洲和其他大洲,提醒各國做好因應準備,防止2004年至2005年的疫情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