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指出,在台灣,賴清德正面臨一場激烈投票後的後續效應,這場投票將讓台灣內部在野勢力更加壯大;在國際上,他正試圖在貿易戰中謀求出路,卻毫無成功的保證。這使得他的政府自去年上任以來陷入最弱勢的處境。

賴清德最近的一次難堪事件,是一次海外出訪計畫告吹。據報導,他原本計劃在出訪巴拉圭、瓜地馬拉和貝里斯三個台灣僅存的邦交國途中,順道過境美國。但由於美國政府擔心會讓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更加複雜,遲遲未批准這項行程,這項安排最終宣告取消。(週二,中美雙方同意延長談判,但白宮官員表示,最終決定權仍在川普手上。)

美台雙方都未正式確認賴清德出訪的細節,台灣方面也極力淡化這件事。賴清德的辦公室發出聲明,稱賴總統將專注於颱風災後重建工作以及與美方的關稅談判,並補充說他沒有出訪計畫。外交部的說法更為明確:沒有延後、取消或遭美方阻撓之情事。

即便如此,文章作者仍認為,這一事件凸顯出台灣在川普優先事項清單上的排名有多低。幾十年來,美國過境行程一直是台灣總統重要的靜默外交方式之一。畢竟台灣在國際間發聲的機會不多——中國堅稱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國際接觸。

這也讓川普對台灣曖昧不明的態度更加令人憂心。他曾威脅要對台灣出口課徵32%的關稅,但至今未透露是否有協議可在本週五期限前拍板。他也要求台灣增加軍事支出,卻未明確表態當中國攻台時美軍是否會協防。為了安撫川普,台灣關鍵的半導體產業可說是極力配合,承諾投入數百億美元在美國本土擴大晶片產能。

賴清德必須設法避免台灣在中美對抗中淪為棋子,尤其當北京正在加強對台軍事威脅與恫嚇的當下。為此,他必須提出實質的交換條件——然而,這項任務在上周罷免在野立委的行動慘敗後變得更加困難。

民進黨高層試圖將罷免失敗解釋為民主的勝利,而非其操作過當的失策。選前的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反對罷免,擔心這樣會過快推翻剛選出的民意代表。

無可否認,這對賴的聲望造成損傷。專注於兩岸政治與軍事情勢的《台灣海峽風險報告》月刊編輯艾納夫(Peter Enav)對撰文的瓦斯瓦尼表示:「川普總統喜歡贏家,而賴現在一點也不像那樣的人。」

下個月還有一場罷免案,如果再度失敗,賴清德就必須正視在不掌握國會的情況下施政的現實。若不想在剩餘任期內淪為跛腳總統,他勢必要與在野黨妥協。

瓦斯瓦尼也點出,這樣的政治對立正傷害台灣的安全。北京勢必會藉由賴的挫敗來強化其「台獨挑釁」的敘事。賴若能在非涉中議題上與在野黨合作,如產業政策或民生議題,有助於減弱這類批評的力道。

這些舉措雖不能保證立即翻轉情勢,但罷免案的結果提供了明確訊號:選民想要的是兩岸穩定,而非局勢升溫。賴清德應當傾聽他們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