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政府端,把台灣出口強、順差大簡化為「刻意壓低匯率」並不符合現實。台灣對物價的政治敏感度極高,理論上通膨推升才能帶動薪資,但台灣社會普遍不接受物價快速上漲,政府也不可能冒著民怨,以「匯率升值換購買力」作為政策工具。相反地,多以補貼方式壓低物價,也使中油等國營事業長期面臨虧損。同時,壽險因長期投資等因素大量持有美債,等同是台灣有大量儲蓄以美元計價資產持有,產生貨幣錯配,這其實是結構性困境,而非政策選擇。
企業情況也相當複雜。表面上新台幣偏弱有利出口,但科技業競爭力來自技術與供應鏈密度,即便升值仍具備訂單能力。反之,傳產與中小出口廠更無法承受匯率的大幅波動。若新台幣大幅升值,真正受衝擊的不是少數企業,而是台灣整體產業結構。對企業而言,匯率牽動的是整條產業鏈的骨架,貿然升值猶如抽掉支撐台灣經濟的主柱。
最深刻的壓力則落在民眾身上。薪資停滯、房價高漲、所得分配失衡,是台灣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影響著每一筆生活支出。「努力不值錢」的感受並不是匯率單一指標能解釋。房市資金過度集中、內需偏弱、工資結構僵固,才是民眾日常壓力的核心。
因此,「台灣病」若僅聚焦匯率,難免流於簡化。台灣經濟確實存在問題,但本質是「結構性」而非「貨幣性」;是產業集中、薪資僵固、房價失衡,而不是「靠低匯率堆出科技奇蹟」。台灣能在全球供應鏈中屹立不搖,靠的是技術密度、人才與製造能力。真正該討論的,是如何改革內需、勞動市場與金融體制,而不是急著貼上標籤。